查看完整版本: 閃爍 -【帝國風雲】《全文完》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05:54 PM

第一百二十章緊要關頭

大戰爆發後,交戰雙方有一個相同的問題,即財政收入遠遠抵不了戰爭開支。雖然英國坐擁數千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霸佔著最為富饒的土地,但是巨大的戰爭開支依然讓英國財政面臨破產的威脅。在大戰的頭半年,英國的財政赤字就達到了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一百八十。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在頭半年就超額支出了近一百億帝國馬克。

舉債,成為雙方的共同選擇。有趣的是,美國都是雙方借債的頭號對象。半年下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從美國銀行家那裡獲得了近二十億帝國馬克的貸款。可惜的是,跟英國相比,這就不算什麼了。

博納一勞上臺後,英國每週從美國獲取的貸款就高達七千萬英榜,佔用了美國信貸額度的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說,美國把更多的賭注押在了英國身上。

雖然馮承乾沒有掌握確切數據,但是概略估計,到一九一五年二月底,英國從美國那裡獲得的貸款已經超過了四十億英榜。如果以每週七千萬英榜的速度增加,那麼再過半年英國獲得的貸款就將接近七十億英榜。

這是個什麼概念?

美國聯邦政府在一九一四年的財政預算還不到一百億美元,折合下來,也不到七十億英榜。也就是說,到時候,英固將超過美國聯邦政府,成為美國銀行集團的第一債務人。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還會容許英國戰敗嗎?

不可否認,德皇的某些判斷是正確的,即便美國參戰,也很難在短期內發揮作用,貢獻不會太大。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美國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爭潛力,遠遠超過了帝國,甚至超過了歐洲國家的總和。只要美國參戰,那麼美國的銀行家與企業家就會不惜代價的取得最後的勝利。

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取勝,就得避免與美國交戰。

對此,馮承乾有著非常清楚的認識。也正是如此,馮承乾本會提出,盡快對英國實施戰略封鎖,讓美國的貨物無法送到英國,只能送到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且為美國創造取代英國的條件。

如果美國的銀行家與企業家認識到,協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擊敗英國,能夠獲得更多的好處,就算沒有加入軸心國集團,也不會加入協約國集團,至少不會在戰場上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構成威脅。

可惜的是,馮承乾的主張沒有得到德皇的全力支持。如果帝國無法在外交上採取適當的行動,馮承乾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軍事行動上,即盡快切斷英美的海上航線。

三月十日,馮承乾向提爾皮茨提交了經過修改後的造艦規劃。

當天“德塞利茨”號、“毛奇”號與“馮一德一坦恩”號戰列巡洋艦進入了船塢,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改造工程。按照馮承乾的規劃,這三艘戰列巡洋艦都將改造成破交艦。改造工程主要集中在燃油儲備方面,即通過提高燃油儲備量,提升戰艦的續航能力。此外,還將增加一些基本的維修與維護設施,使戰艦能夠在遠洋執行破交任務的時候進行簡單糊糊作業,提高持續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改造中還將更換鍋爐與蒸汽輪機,把最高航速提高到二十八節以上。完成改造後,這三艘戰艦的續航力都將超過一萬海裡,持續部署時間超過三個月。

當然,改造戰艦只是權宜之計。有足夠的情報表明,即將服役的“虎”號戰列巡洋艦的最高速度達到了二十八節,正在建造的“聲望”級、以及正在設計的“胡德”級戰列巡洋艦的最高航速都超過三十一節,而且這兩級戰列巡洋艦都配備了三百八十一毫米主炮。也就是說,最高航速只有二十八節的破交艦很難逃脫新式戰列巡洋艦的追擊。

事實上“柏林”號的航速也不夠快。為此,馮承乾給破交戰件制訂了較高的速度指標。在他提交的造艦規劃中,新一級破交艦、即快速巡洋艦的火力、裝甲等指標與“柏林”號相當,但是排水量增加了三千噸,主要就用來增加動力系統。建成之後,這種快速巡洋艦的最大航速能夠達到三十三節,而且能以十六節的速度航行一萬二千海裡。

問題是,封鎖不能直接擊敗英國。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帝國海軍的封鎖行動產生了效果,那麼英國皇家海軍將別無選擇的與帝國海軍進行決戰。原因很簡單,只有通過決戰殺敗帝國海軍,英國皇家海軍才能解除所遭受的海上封鎖。為此,就得繼續增強帝國海軍的戰鬥力。

按照馮承乾的規劃 “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中,除了已經下水的“德夫林格”號與“呂佐”號,以及基本上完成了船臺建造的“興登堡”號繼續建造之外,規劃中的另外三艘全部取消。此外,在“德夫林格”級之後,帝國海軍將不再建造戰列巡洋艦,因為快速戰列艦能夠執行戰列巡洋艦的全部任務。

重點,肯定得放在戰列艦上。

四艘“拜仁”級的建造工作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其中“拜仁”號與“巴登”號都得在一九一五年十月之前完工服役“薩克森”號與“符騰堡”號則得在一九一六年六月底之前完工服役。因為新一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還沒啟動,所以馮承乾要求追加四艘“拜仁”級的訂單,並且這四艘戰列艦都得在一九一七年底之前建成服役。為此,帝國海軍得在一九一五年追加大約四十億帝國馬克的造艦費用。

至於新一級戰列艦,馮承乾也做了規劃,只是不抱太大的希望。按照他的規劃,這種標準排水量超過四萬噸的戰列艦將在一九一六年下半年,也就是追加的四艘“拜仁”級完成船臺建造之後動工,主炮為三座三聯裝三百八十毫米艦炮,副炮為八座雙聯裝一百五十毫米艦炮,裝甲防護比“拜仁”級增強百分之十,最大航速與“拜仁”級持平。

如果建成,這肯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列艦。只是,這種戰列艦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一九一八年上半年服役,能否在一九一八年底建成都是個問題。

戰爭會拖到一九一八年底嗎?

在馮承乾看來,如果這場戰爭持續到一九一八年底,那麼就算帝國打贏了,也會為勝利付出全部。

三月十五日,馮承乾制訂的造艦規劃得到了德皇的首肯。

雖然從程式上講,需耍經帝國首相批準,造艦規劃才能付諸實施,但是在戰爭時期,德皇的決策權超過了首相。再說了,現任首相貝特曼遠沒有俾斯麥那樣的手腕,根本不可能與德皇對著幹。做完這件事,馮承乾離開柏林,回到了威廉港的公海艦隊司令部。

因為連續在幾場海戰中表現出色,德皇已經正式任命希佩爾為公海艦隊司令,雷德爾為公海艦隊偵察分隊司令官,即之前的戰列巡洋艦分隊司令官,馮承乾也受到提拔,成為公海艦隊代理參謀長。

德皇原本打算授予馮承乾少將軍銜,只是因為馮承乾的履歷不夠,最終被取消掉了。對此,馮承乾並不在意。他獲得了足夠多的頭銜,而且已經是榮譽海軍少將了,能否拿到少將軍銜並不重要。

在馮承乾回到威廉港的第二天,傑利科辭去了大艦隊司令的職務。不是博納一勞要他辭職,而是傑利科主動提出辭職,並且拒絕了博納一勞的挽留,把大艦隊這個爛攤子丟給了貝蒂。只是,貝蒂並沒有立即成為大艦隊司令,而是以偵察分隊司令官的身份暫時指揮大艦隊。

當時,在大艦隊司令官的人選上,英國皇家海軍內部存在嚴重分歧。說白了,就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取代傑利科。雖然英國皇家海軍不缺乏高級將領,但是像傑利科這樣的人才卻沒有幾個。其他將領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而對于處于逆境中的英國皇家海軍來說,這些不足肯定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

政治上的矛盾,也使得大艦隊的指揮權變得異常復雜。問題就出在博納一勞身上。

讓阿斯奎斯下臺後,博納一勞沒能順利整合聯合政府,其推行的很多政策,受到了其他政客的質疑。有趣的是,當初跟博納一勞合作推翻阿斯奎斯政府的勞合一喬治,成了新的反對派領袖。

可以說,不管誰住在唐寧街的首相府裡,只要前線戰況不利,都住不長久。傑利科辭職,加劇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內部矛盾,甚至引發了新一場政治鬥爭,勞合一喬治已經盯上了首相的寶座。

只是,誰都無法否認,英國正面臨著兩百年來最為嚴峻的威脅。

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已經捍搖了英國皇家海軍的霸主地位,如果英國不能在海洋戰場上取得勝利,那麼不管歐洲大陸上的戰況如何,英國都將成為失敗者,並且在這場戰爭之後丟掉全球霸主的寶座。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06:15 PM

第一百二十一章掐準時機

一九一五年初,處境最為兇險的不是英國,而是俄國。俄軍在波蘭與西裡西亞遭受的慘敗,幾乎壓垮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在一個多月裡,俄軍就損失了近兩百萬官兵,即便對於人口超過一億的俄國來說,也難以承受如此慘重的人員損失。

三月底,羅馬尼亞宣佈加入軸心國集團,更加重了俄國的戰爭負擔。在羅馬尼亞參戰之後,俄國需要守衛的戰線延長了將近一千公里,而且暴露出了烏克蘭這處軟肋。前線戰敗,外交上的失敗,在俄國國內引發了新一輪革命。

雖然沙皇一再向英法保證,俄國有能力穩住國內局勢,並且維持現有的戰線,但是誰都知道,俄國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崩潰。

俄國還有救嗎?

為了拯救俄國,英國首相已經明確向法國提出,除了在西線盡快發動一場決定性的戰略進攻之外,還得打通前往俄國的海上航線,即攻擊奧斯曼帝國,控制扼守著黑海與地中海的達達尼爾海峽。

可惜的是,法國並不認為有能力攻佔達達尼爾海峽,反而認為出兵奧斯曼帝國,必然會分散西線兵力,導致聯軍在西線難以發動戰略進攻。如果聯軍無法在西線掌握主動權,那麼在近東的任何行動都不會收到好的結果。

與法國僵持不下,英國首相把目光轉向了遠東的日本。戰爭爆發後,英國就在積極鼓動這個簽署了同盟條約的盟國參戰,只是日本依據條約中的規定,並沒有立即承擔起戰爭責任。主要就是,英國沒有立即答應日本提出的一些參戰條件。

到了一九一五年初英國沉不住氣了。雖然日本遠在地球另外一邊,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別的不說,如果英國不想在遠東開辟新的戰線,就得利用日本牽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遠東的陸海兵力,並且借日本打擊德意志第二帝國。

更重要的是日本成為了援助俄國的主要力量。在波羅的海與黑海均遭到封鎖,又無法打通北冰洋航線的情況下,遠東的港口成為俄國獲得外來援助的唯一管道。當時,援俄物資中,百分之九十五都需要經日本送往俄國在遠東地區的港口,然後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送往歐洲前線。只有極少數的物資是經中亞與伊朗運入俄國。只是,與巨大的戰爭消耗比起來這些援助形同杯水車薪。

到三月底,俄國的處境到底有多麼兇險呢?

雖然在東線戰場上俄軍的總兵力依然維持在六百萬以上,但是運送到前線的物資僅夠俄軍消耗十天。更嚴峻的是,前線俄軍嚴重缺乏彈藥步兵只能分到幾發子彈,一挺機槍的備彈量還不足一百發。

戰線對面,德軍卻沒有類似的問題。如果俄國得不到外來援助,那麼在半年之內,這個曾經充當歐洲大陸調停人的強大帝國就將戰敗。援助俄國的重擔落到了英國身上。

三月的最後一天,英國首相博納一勞在巴黎與法國總統達成協議,法國將承擔西線的主要作戰任務,英國將把遠征軍的數量控制在一百萬以內,而多餘的兵力將被派往地中海,法國也將提供十個步兵師。也就是說,英法將盡快在地中海開辟新的戰場。

在戰略上打敗奧斯曼帝國,打通達達尼爾海峽是援助俄國的最佳選擇,因為在這條航線上,只有這麼一處阻攔。更重要的是奧斯曼帝國遠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國,更容易被英法聯軍擊敗。

問題是誰也不能保證在數個月內擊敗奧斯曼帝國。

英法可以向地中海增兵,德意志第二帝國同樣可以向奧斯曼帝國提供支援,確保奧斯曼帝國不會丟掉至關重要的門戶。

如果無法迅速擊敗奧斯曼帝國,剩下的就只有進入波羅的海的航線了。這就要求英國皇家海軍必須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打通進入波羅的海的航線,奪取波羅的海的制海權。

事實上,就算出兵地中海,英國皇家海軍也得擊敗最強勁的對手。

重擔,全部落到了英國皇家海軍身上。

四月初,博納一勞回到倫敦,立即批準了皇家海軍提交的造艦規劃,把皇家海軍在未來三年內建造的戰艦數量增加了兩倍。顯然,這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造艦規劃非常相似。

同樣的,重點不是那些新增的戰艦,而是已經在建造的戰艦,比如“虎”號戰列巡洋艦與“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問題是,這些戰艦不會立即服役,而英國皇家海軍面臨的問題卻很緊迫。

到四月中旬,英國皇家海軍已能確定,公海艦隊的三艘戰列巡洋艦正在進行改造,不久之後就將成為破交艦。由此,英國皇家海軍不難判斷出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意圖,即在掌握了部分制海權之後,開始對英國進行戰略封鎖,切斷英國的海上航線,使英國無法從外界獲取戰爭物資。

對英國來說,這無疑是一條勒在脖子上的絞索。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收緊這條絞索,英國就將窒息而亡。

更加嚴峻的是,在沒有絕對制海權的情況下,英國根本無法破解這個難題,或者說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國打破交戰的唯一辦法,就是獲得絕對制海權,讓公海艦隊的破交艦無法離開港口。

這就要求英國皇家海軍打得更積極一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傑利科辭職的主要理由,因為傑利科知道,大艦隊很難在一場海戰中擊敗公海艦隊,反而有可能在海上決戰中敗給公海艦隊,從而徹底失去奪取絕對制海權的機會。

當時,有這個認識的不僅僅是傑利米,而是絕大部分皇家海軍的將領。問題是,如果大艦隊龜縮在斯卡帕灣不出來,公海艦隊就將自由進出北海,那些破交艦就將毫無阻攔的深入北大西洋。

顯然,打不打不是由皇家海軍決定的。

四月下旬,另外一件事情促使英國皇家海軍盡快採取行動。這就是,經過近兩個月的休整之後“柏林”號再次駛離威廉港,在公海艦隊的掩護下進入北海,開始了第二次破交作戰行動。

這次,指揮“柏林”號的不是馮承乾,而是施特朗上校。在馮承乾的推薦下,施特朗成為了“柏林”號的艦長,並且肩負起了第二次破交作戰行動的使命。與上次出港不同,這次“柏林”號是在公海艦隊的掩護下進入北海的。

馮承乾的意圖很明確,如果大艦隊前來攔截,就與大艦隊進行決戰,不然就護送“柏林”號離開北海。大艦隊確實離開了斯卡帕灣,但是沒去攔截“柏林”號。

三天後“柏林”號從法羅群島東面離開了北海,公海艦隊也在三天後回到威廉港,而大艦隊則在五月一日回到斯卡帕灣。

五月四日,在經過短暫休整之後,公海艦隊再次出港。

這次行動,依然由馮承乾策劃。雖然沒有情報表明大艦隊將搜尋追擊已經進入北大西洋的“柏林”號,但是英國皇家海軍已經獲得了“虎”號戰列巡洋艦。如果由貝蒂指揮大艦隊,馮承乾就有理由相信,他會率領大艦隊出來決戰。

不管怎麼說,大艦隊在實力上依然強於公海艦隊。關鍵就是,貝蒂有沒有率領大艦隊出來決戰的決心。

當然,公海艦隊的這次行動與地面戰場也有關系。四月底,馮承乾就收到消息,魯登道夫已經策劃好了新一輪進攻,最遲在五月十日就會發動。如果一切順利,魯登道夫將在五月底取得重大勝利。德軍在東線的進攻打得越猛,俄國的處境就越兇險,英國就越發需要在海洋戰場上挽回局面。

此外,西線也不平靜。雖然法金漢聽從了德皇的吩咐,讓西線德軍處於防禦態勢,但是在戰術上,法金漢打得並不被動。僅在四月份,西線德軍就發動了六次規模有限的戰術進攻,有效遲滯了英法聯軍的進攻準備工作。在四月二十四日,德軍還在凡爾登地區圍殲了十多萬法軍,差點導致法軍總司令霞飛下臺。

顯然,短期之內,英法聯軍不大可能在西線發動戰略進攻。

這些因素,都迫使英國必須在海洋戰場上採取行動,而最有效的行動就是通過一場決戰擊敗公海艦隊。

馮承乾在這個時候率領公海艦隊出港,就是要給英國皇家海軍這個機會。

當然,到底是誰打敗誰,還要等到戰鬥結束之後。

那麼,大艦隊會出來決戰嗎?

事實上,早在四月底,貝蒂就提出與公海艦隊決戰,但是遭到博納一勞與戰爭大臣基欽納的堅決反對。兩人都認為,與公海艦隊決戰的時機還沒有成

熟,而且英國的重點是在西線戰場、以及即將開辟的地中海戰場上。當時,基欽納甚至提出,應該抽調部分主力艦去地中海。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06:18 PM

第一百二十二章決戰在即

五月四日,博納-勞依然反對大艦隊出海與公海艦隊決戰。只是,到了五月五日淩晨,一份由諜報人員從德意志第二帝國發來的情報,改變了英國首相的決定。

這份情報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十多艘輕巡洋艦離開了基爾港。情報本身沒有錯,在五月四日夜間,確實有十多艘輕巡洋艦離開基爾港。只是,這些戰艦並沒有前往北海,其中四艘前往芬蘭灣,掩護執行佈雷任務的船隻,另外幾艘則是剛剛建成的新艦,出港訓練而已。

問題是,在英國佬眼裡,這份情報有不同的意義。

十多艘輕巡洋艦,顯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聯系到幾日前“柏林”號剛剛進入北大西洋,就很容易聯想到,這些輕巡洋艦也將在公海艦隊的掩護下進入北大西洋執行破交任務。

一艘“柏林”號就讓英國皇家海軍焦頭爛額了,再多出十多艘輕巡洋艦,那還了得?

五月五日上午,博納一勞給貝蒂下達了命令,讓他率領大艦隊出港,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破交艦隊進入北大西洋。顯然,博納一勞故意忽視了已經進入北海的公海艦隊。

下午,大艦隊離開了斯卡帕灣。

兩個小時之後,馮承乾收到了一艘在斯卡帕灣附近活動的潛艇發出的電報,獲取了第一手情報。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簡單得多了。

吃晚飯的時候,馮承乾收到了第二份情報。一艘在設得蘭群島東面大約兩百公里處活動的快速偵察船發現了正全速向東航行的大艦隊,並且辨認出了其中的幾艘主力艦,確認是大艦隊的主力。

“你怎麼看?”

希佩爾放下電報,說道:“也許,貝蒂認為我們將進入北大西洋執行破交任務,不然他沒有理由向東航行。”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不管怎麼說,貝蒂終於肯出來跟我們決戰了。”

“你覺得,這次一定能打起來嗎?”

“為什麼不能?”希佩爾嘆了口氣,說道:“之前,我們已經策劃了好幾次行動,結果每次都讓傑利科溜掉了。雖然貝蒂更加好戰,也更加相信進攻就能取勝,但是他現在是大艦隊的指揮官,必然會更加謹慎。”

“此時非同往日。”

“是嗎?”

馮承乾放下刀叉,擦掉了嘴角的油漬,說道:“前幾次,傑利科還有退縮的餘地,是否跟我們決戰對大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現在卻不一樣了,如果貝蒂照樣畏首畏尾,那麼英國皇家海軍就將喪失最後的機會。”

“什麼意思?”

“制訂計劃的時候,我就提到,如果大艦隊依然龜縮在斯卡帕灣裡面,我們就直接去泰晤士河。”

希佩爾沒有開口,因為他知道,馮承乾是鐵了心要逼著大艦隊出來決戰。

“首先,在政治上,英國佬就沒有退縮的餘地了。大半年來,昔日不可一世的英國皇家海軍連吃敗仗,已經讓英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搖搖欲墜。如果不能盡快取得一場勝利,就算能夠保住大艦隊,英國也將成為落日帝國。其次,在軍事上,英國也沒有迴旋空間。俄國已經岌岌可危,法國又難以在短期內取得優勢,加上地中海的不利局面,英國急需在海洋戰場上擊敗我們。最後,就算大艦隊不肯出來決戰,我們也能奪得制海權,控制整個北海,進而控制整個北大西洋。”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道“有這三點,即便明知道不可能在決戰中全身而退,貝蒂也得前來應戰。”

“問題是,他為什麼要去挪威,而不是直接朝我們殺來?”

“也許,跟你猜測的一樣,貝蒂認為我們將進入北大西洋。”希佩爾愣了一下,笑著說道:“果真如此的話,那我們的勝算就更大了。”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馮承乾長出口氣,話鋒一轉,問道,

“以現在的情況,你打算怎麼打這場海戰?”“那得看你想取得什麼樣的結果。”

馮承乾笑了笑,說道:“最終結果只有三種可能,一是我們被大艦隊擊敗,而是我們擊敗大艦隊,三是拼個兩敗俱傷。”

“顯然,不可能是前者。”

“應該說,我們不希望出現第一個結果。”

希佩爾點了點頭,說道:“我們最希望出現第二個結果,但是可能性並不大,因為我們沒有絕對的優勢。,…

“也就是說,最有可能出現第三種結果。”

“這樣的話,我們就沒有什麼好忌諱的了。”希佩爾長出口氣,說道”“既然貝蒂去了挪威,我們就跟上去,堵住他的退路,讓他不得不與我們決戰

。也許我們會承受一些損失,但是現在承受不起損失的不是我們。”

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你說得沒錯,即便拼個兩敗俱傷,失敗的也不是我們。”

“這麼說,你已經下定決心了?”

“在離開威廉港的時候,我就下定了決心。”

“好吧,那我們就等待好戲上演。”

十五分鐘後,公海艦隊轉到了四十五度航線上,隨後希佩爾派出了以“皇太子”號等五艘戰列巡洋艦為主的偵察分隊。數個小時之後,已經向東航行了大約四百公里的大艦隊也出動了偵察分隊。顯然,貝蒂的偵察任務比希佩爾沉重得多,因為他不但要尋找進入北海的公海艦隊,還要搜尋那支輕巡洋艦艦隊。所幸的是,貝蒂手裡有十八艘輕巡洋艦,還有十二艘經過了現代化改裝的老式巡洋艦,而希佩爾只有十六艘輕巡洋艦。

這個夜晚,北海並不平靜。雖然兩支規模龐大的主力艦隊沒有遭遇,但是到了下半夜,雙方的偵察戰艦就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幹起來了。

五月六日清晨,雙方打頭陣的雷德爾與漢密爾頓首先遭遇。因為實力遠不如對手,所以漢密爾頓看清楚雷德爾的陣容後,立即選擇了向貝蒂所在的方向撤退,同時發出了電報。雷德爾也在第一時間發出了電報,然後按照希佩爾的指示追擊漢密爾頓。

雖然雷德爾有較為明顯的優勢,但是戰列巡洋艦的速度在伯仲之間,而且清晨的能見度並不好。一個小時之後,雷德爾跟丟了漢密爾頓。看來,這場由馮承乾精心策劃的海上大決戰又要泡湯了。

如果貝蒂在這個時候理智的選擇撤退,那麼在北海的大霧中,雷德爾的偵察鼻隊很難有所收獲。問題是,貝蒂沒有選擇撤退,因為他還沒有發現那些準備進入北大西洋的輕巡洋艦。

上午九點左右,也就是雷德爾跟丟了漢密爾頓後大約一個小時,在外圍執行博察任務的“斯特拉斯堡”號輕巡洋艦發現了正在向東航行的“菲頓”號輕巡洋艦,並且立即辨認出這是一艘“林仙”級輕巡洋艦。更加重要的是“菲頓”號並沒發現出現在南面大霧裡面的德艦。

有趣的是“斯特拉斯堡”號因為電臺出了故障,所以暫時沒有發出消息。尾隨“菲頓”號三個小時之後“斯特拉斯堡”號準備放棄,因為大艦隊明顯不會在“菲頓”號的前方。也就在這時候“菲頓”號到達了偵察航線的終點,轉向返回大艦隊“斯特拉斯堡”號再次跟了上去。

下午三點左右“斯特拉斯堡”號看到了出現在大霧中的大艦隊。準確的說,是漢密爾頓的偵察分隊。

問題是,在發出電報的時候“斯特拉斯堡”號把三艘戰列巡洋艦誤認為是戰列艦,而且把那些隱沒在大霧中的戰艦也當成了主力艦,從而認為發現的是大艦隊,而不是大艦隊的偵察分隊。

這個時候“斯特拉斯堡”號上的通信兵也修好了電臺。收到“斯特拉斯堡”號發回來的偵察報告,希佩爾立即命令雷德爾加速追擊,但是要求雷德爾首先判明敵情,不要輕易與大艦隊交戰。

在雷德爾收到命令的時候,彌漫在北海上空的大霧正在緩緩散去。

四點剛過,雷德爾看到了前方的英艦,而且辨認出是主力艦。只是受薄霧影的,沒能準確分辨出英艦的種類。

此時,漢密爾頓也發現子追上來的雷德爾。

這次,漢密爾頓沒有選擇撤退,因為大艦隊就在他北面大約十海裡處,而且他並不清楚希佩爾是否跟在雷德爾身後。如果繼續撤退,那麼雷德爾將在一個小時之內發現貝蒂,要是希佩爾就在附近,決戰就不可避免。顯然,漢密爾頓並不想與公海艦隊決戰。

四點十七分,漢密爾頓在發出了與公海艦隊偵察分隊遭遇的電報之後,率領三艘戰列巡洋艦轉向投入戰鬥。有趣的是,這次是雷德爾猶豫了。

看清楚是三艘戰列巡洋艦之後,雷德爾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漢密爾頓沒有逃避,而是主動殺了過來。顯然,雷德爾不得不相信,大艦隊就在附近。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06:23 PM

第一百二十三章新老對決

四點二十七分,漢密爾頓率艦隊向西轉向,雷德爾隨即跟進。

兩分鐘後,炮戰開始。

漢密爾頓這邊,由一個月前才正式服役的“虎”號戰列巡洋艦打頭“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隨後。因為比對手少了兩艘戰列巡洋艦,所以漢密爾頓還把“林仙”號與“曙光女神”號編入戰列。

雷德爾這邊,打頭的是“奧古斯塔皇后”號,後面依次是“卡爾親王”號、“威廉皇儲”號、“威廉大帝”號與“皇太子”號。因為在主力艦數量上有較大的優勢,所以雷德爾讓輕巡洋艦全部靠後。

戰列定了下來,交戰順序卻不一樣。漢密爾頓別無選擇,只能命令各艦單獨廝殺。

雷德爾卻有選擇,因為他有更多的主力艦,也就有能力集中力量打垮對手的旗艦,從而打亂對方的戰列。事實上,兩人的目的都一樣,即首先打垮對方的旗艦。

漢密爾頓依靠的,僅僅是“虎”號上八門三百四十三毫米重炮。

在當時,這已經是戰列巡洋艦上口徑最大的艦炮了。更重要的是“虎”號是一艘剛剛建成的新艦,而對陣的“奧古斯塔皇后”號有二十年的艦齡了。

在漢密爾頓看來,如果與“奧古斯塔皇后”號對打,勝算不會太小。也正是如此,漢密爾頓才把兩艘承受不了打擊,也對敵艦沒有多少威脅的輕巡洋艦編入了戰列。說白了,漢密爾頓就是希望用同樣的戰列來分散對方的火力,讓雷德爾做出錯誤部署。

可惜的是,雷德爾並沒犯錯。

準確判斷出對手只有三艘主力艦之後,雷德爾特意做了部署由“奧古斯塔皇后”號與“卡爾親王”號集中炮火打擊“虎”號“威廉皇儲”號與“威廉大帝”號各自對付“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皇太子”號則對付那兩艘輕巡洋艦。雷德爾的意圖很明確,集中火力趕掉對方的旗艦。

戰鬥打響不到五分鐘,漢密爾頓就嘗到了苦頭。雖然輕巡洋艦的機動性能比戰列巡洋艦好得多但是更加脆弱,也更容易被擊毀。

四點三十二分“林仙”號首先中彈,一發由“皇太子”號從一萬七千米外打來的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彈擊中了“林仙”號的艦橋,炸死了包括艦長在內的十多名官兵,該艦隨即轉向脫離編隊。

這發炮彈,沒有豐掉“林仙”號卻打亂了漢密爾頓的戰列。當然“林仙”號是否退出戰鬥都無關緊要。真正的關鍵在隊列的最前方。

雖然“虎”號是一艘嶄新的戰艦,但是面對兩艘戰列巡洋艦,不管是在火炮數量、還是在彈藥投擲能力上都沒有半點優勢。所幸的是“虎”號並非孤軍奮戰。

在遭受“奧古斯塔皇后”號與“卡爾親王”號的炮火打擊時“虎”號的炮火也對“奧古斯塔皇后”號構成了威脅。更重要的是,緊隨其後的“澳大利亞”號沒有去對付向它開火的“威廉皇儲”號,而是按照漢密爾頓的安排把炮口指向了“卡爾親王”號,對這艘德艦進行了有效的火力壓制。可以說,如果不是“澳大利亞”號的炮火擾亂了“卡爾親王”號的炮擊,在第一個五分鐘內“卡爾親王”號就能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讓漢密爾頓的座艦嘗到苦頭。

當然“澳大利亞”號也得到了“新西蘭”號的掩護。原因很簡單“澳大利亞”號炮擊“卡爾親王”號的時候“新西蘭”號也在炮擊“威廉皇儲”號,對“威廉皇儲”號的炮擊產生了很大的幹擾。

問題是,誰來掩護“新西蘭”號?就算“林仙”號沒有退出戰鬥,其三門一百五十二毫米艦炮與六門一百零二毫米艦炮也無法在一萬七千米的距離上對正在炮擊“新西蘭”號的“威廉大帝”號構成威脅,甚至不足以讓“威廉大帝”號進行機動規避。要知道在這個交戰距離上,就算“威廉大帝”號被一百五十二毫米穿甲彈擊中,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傷。相反“林仙”號的裝甲卻無法抵擋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彈。隨著“林仙”號退出戰列“新西蘭”號的處境變得更加兇險了。

四點三十四分,一發三百毫米穿甲彈貫穿了“新西蘭”號的主煙囪,雖然沒有爆炸,但是在煙囪上留下了兩個巨大的窟窿。如果這發穿甲彈在煙囪內爆炸,那麼“新西蘭”號的最大航速至少得降低兩節。僅僅一分鐘後,由“威廉大帝”號打出的一枚穿甲彈再次擊中了“新西蘭”號。

這次,英艦的運氣說沒有那麼好了。注枚安裝了延遲時間引信的穿甲彈在貫穿了“新西蘭”號的主裝甲之後沒有立即爆炸。直到兩分鐘後“新西蘭”號上的損管人員在試在排除這枚“啞彈”的時候才發生爆炸。從事後來看,很有可能是英艦上的損管人員不小心觸發了炮彈的引信。突如其來的爆炸,還讓“威廉大帝”號上的瞭望員做出了誤判,認為是再次擊中了“新西蘭”號。

當然,結果並無兩樣。這枚在“新西蘭”號左舷中部,主炮炮塔前方爆炸的穿甲彈不但炸死了十多名正在忙在拆彈的損管人員,還在艦體上留下了一個大窟窿,直接導致附近十多個艙室進水,並且威脅到了主炮炮塔的彈藥提升通道。

一時之間“新西蘭”號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側舷火力。只是“新西蘭”號沒有退出戰鬥。發現“新西蘭”號中彈之後,漢密爾頓也立即對戰列做了調整,讓“加勒蒂亞”號輕巡洋艦頂了上來。

四點四十分,漢密爾頓還讓“保王黨”號與“不餒”號率領魚雷艇發起沖擊。顯然,漢密爾頓打算以此破壞雷德爾的戰列。可惜的是,雷德爾早就有所防備,他留在後面的六艘輕巡洋艦立即派上了用場,擔當起了反魚雷艇的重任。

有趣的是,到這個時候,漢密爾頓都沒有放棄。根據大艦隊的作戰記錄,當時漢密爾頓很有可能誤判了戰況,認為已經擊中“奧古斯塔皇后”號數發炮彈。實際上,直到四點四十七分“奧古斯塔皇後”號才首次中彈,而且是一枚一百五十二毫米炮彈。也許”“虎”號上的瞭望員把那些落在“奧古斯塔皇后”號附近的近失彈當成了命中彈。

事實上“虎”號的瞭望員犯錯並不值得驚奇。在這場戰鬥中“虎”號的命中率在雙方八艘戰列巡洋艦中位居末位,而主要原因就是官兵的素質過低,還沒有完全掌握炮戰技巧。當時“虎”號上的一千一百多名官兵中,只有不到一百人服役兩年以上,其餘的都是在兩年內招募的新兵,有的甚至還沒有完成最基本的技能訓練。

相反,德艦上的官兵都是貨真價實的老兵。要說什麼的話,只能說五艘德艦的運氣稍微差了一點。在最初十分鐘內,除了“威廉大帝”號“奧古斯塔皇后”號與“威廉皇儲”號都對各自的目標形成了跨射,卻沒有一次直接命中,全部是近失。

“奧古斯塔皇后”號打出的十多枚近失彈中,有兩枚離“虎”號還不足一百米。對於艦長兩百多米的戰艦來說,不到一百米的偏差與直接命中主要就是看運氣了。

四點四十六分“奧古斯塔皇后”號終於取得了第一個戰果。根據“奧古斯塔皇后”號瞭望員觀察到的結果,那枚三百毫米穿甲彈擊中了“虎”號尾部炮塔,落點應該在炮塔右側的水準甲板上,只是爆炸點在炮座附近。雖然沒有能夠直接摧毀炮塔,也沒有對艦體造成嚴重損壞,但是這枚五百多公斤重、裝填了十多公斤烈性炸藥的穿甲彈依然讓“虎”號喪失了四分之一的主炮火力。

從此開始,雷德爾在戰艦數量上的優勢逐漸顯現了出來。四點五十一分,漢密爾頓遭受了最慘痛的損失。由“威廉皇儲”號打出的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彈準確無誤的擊中了“澳大利亞”號的首炮塔,而且打穿了炮塔的正面裝甲,在炮塔內部爆炸。更要命的是,在中彈的時候,該炮塔的提彈通道處於開啟狀態。如果不是槍炮長在第一時間打開了首部主炮彈藥庫的通海閬門“澳大利亞”號肯定會像設得蘭海戰中的“不撓”號,在彈藥庫的大爆炸中沉沒。雖然沒有戰沉,但是五分鐘內“澳大利亞”號的艦首進水量超過了五百噸。

很明顯,這艘戰艦已經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

五點不到,漢密爾頓給“澳大利亞、,號下達了撤退命令。此時“新西蘭”號已經損失了第二座炮塔,僅剩下艦首的兩門主炮還在開火。雖然“虎”號的情況稍微好一點,只損失了一座炮塔,還有六門主炮在開火,但是命中率低得出奇,在打出的近兩百發炮彈中,竟然沒有一發直接命中,連近失都沒有幾次,根本沒有對德艦構成威脅。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0:01 PM

第一百二十四章各有打算

漢密爾頓敗下陣來,貝蒂迅速頂了上去。南面,雷德爾也沒有放鬆。發現“虎”號戰列巡洋艦轉向撤退後,雷德爾一邊組織輕巡洋艦攔截前來阻撓的英艦,一面下令調整隊列,追擊逃竄的漢密爾頓。數分鐘後,五艘戰列巡洋艦就排成了契型縱隊,由“奧古斯塔皇后”號打頭陣,緊跟著漢密爾頓的“虎”號戰列巡洋艦北上。

北方大約三十公里處,貝蒂正在調整艦隊的隊列。漢密爾頓發回來的消息非常確切,公海艦隊的偵察分隊已經全部到達,五艘戰列巡洋艦在身後窮追不舍。雖然漢密爾頓沒有提到希佩爾的主力在哪裡,但是貝蒂相信,希佩爾離雷德爾不會太遠。

此時,貝蒂手裡有二十四艘戰列艦,而不是希佩爾所知的二十三艘。多出的一艘,正是在一月底才建成、於三月初正式服役、在五月三日,也就是大艦隊出發之前才趕到斯卡帕灣的“伊麗莎白女王”號。

貝蒂原本打算把這艘最高航速達到二十五節的戰列艦編入漢密爾頓的偵察分隊,但是在反復權衡之後,貝蒂還是把“伊麗莎白女王”號留在了主力艦隊裡面。

這樣一來,貝蒂就能組建四支各有六艘戰列艦的主力分隊了。因為還沒有完成全部訓練,而且官兵的素質比不上其他戰艦,所以貝蒂沒有選擇“伊麗莎白女王”號為旗艦,而是把它編入了由四艘“鐵公爵”級戰列艦與“愛爾蘭”號組成的第一戰列艦分隊。同時,貝蒂也對其他戰列艦分隊做了調整,第二分隊由四艘“喬治五世”級與“阿爾庫金”號、“海王”號組成,第三分隊是四艘“白羊座”級與兩艘“巨人”級,第四分隊則由三艘“聖文森特”級與三艘“柏勒羅豐”級組成。顯然,第一戰列艦分隊的戰鬥力最強,第四分隊最弱。

把二十四艘戰列艦分成四個分隊,主要是指揮上的問題。如果把二十四艘戰列艦全部編在一個分隊裡面,不管是貝蒂、還是傑利科、或者其他任何將領,都不可能順暢指揮。在由旗艦指揮的情況下,一支分隊裡的主力戰艦最多不能超過六艘。再多的話,指揮就會出問題,也就無法發揮出所有戰艦的戰鬥力,等於削弱了艦隊的總體作戰能力。

只是,這樣一來,貝蒂最多只能直接指揮所在那個分隊。也就是說,其他分隊都得由分隊指揮官負責。

當然,希佩爾這邊的情況也一樣。公海艦隊總共只有十七艘戰列艦,由希佩爾分成了四個分隊,第一分隊為四艘“國王”級,第二分隊是五艘“德皇”級,第三分隊是四艘“赫爾戈蘭”級,第四分隊則是兩艘“拿騷”級與兩艘“萊茵蘭”級。雖然在分隊的數量上,公海艦隊與大艦隊一樣多,但是每個分隊的戰列艦數量均少於大艦隊。

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在一對一廝殺的戰列決戰中,公海艦隊的每一個分隊都占不到便宜。

這仗,還有得打嗎?

顯然,希佩爾與馮承乾都不缺乏信心。

雷德爾已經發來電報,漢密爾頓的偵察分隊已被擊潰“澳大利亞”號與“新西蘭”號戰列巡洋艦均遭到重創,喪失了作戰能力。雖然“虎”號的損傷不算嚴重,還能作戰,但是威脅並不是很大。如此一來,必要的時候,希佩爾能把雷德爾的偵察分隊編入戰列。

只是,馮承乾並不希望這麼做。

大量實戰證明,戰列巡洋艦並不適合戰列決戰,特別不適合與戰列艦決戰,其過於薄弱的防護使其很難在戰列決戰中生存下來。在戰列決戰中,戰列巡洋艦的最大用途是憑借速度打亂對方的戰列,消滅對方的受損戰艦,以及掩護本方戰列不受對方輕型快速戰艦沖擊,掩護本方的主力戰艦。

馮承乾的想法更直接:在局部戰場上集中優勢兵力,盡量擊沉與擊毀英艦。

為此,馮承乾提出,把第一與第二戰列艦分隊編在一起,交戰後首先打擊大艦隊的第一戰列艦分隊,第三分隊與第四分隊各自應付大艦隊的第二分隊與第三分隊,雷德爾在完成任務之後,負責纏住速度最慢的第四分隊。這樣一來,在戰列的最前端,公海艦隊就有九比六的兵力優勢,在戰線終端,公海艦隊則用八艘戰列艦對付大艦隊的十二艘,後端則是五艘戰列巡洋艦對付六艘戰列艦。

不可否認,第三分隊與第四分隊需要承擔很大的壓力。

此外,雷德爾也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可是有一點不可忽視,如果第一分隊與第二分隊能夠盡快解決戰鬥,就能讓大艦隊失去統一指揮。在海戰中,有效指揮的重要性不亞于主力艦的數量。

最初的時候,希佩爾還不大贊同這麼做,因為公海艦隊也會因此遭受慘重損失,使勝利的價值大打折扣。所幸的是,馮承乾很快就說服了希佩爾。

五點不到,雷德爾發來的電報表明,貝蒂率領的主力艦隊已經到達戰場,而且分成了四個戰列艦分隊。

希佩爾沒再堅持主見,同時答應讓馮承乾去第二分隊指揮作戰。

五點二十分,馮承乾與副官張東強登上了“德皇”號戰列艦。

在“國王”號服役之前“德皇”號一直是公海艦隊的旗艦,而且這艘戰艦也是由馮承乾主持設計與建造的。

五點三十五分,雷德爾再次發來電報,大艦隊已經完成了隊列轉換。

此時,公海艦隊與大艦隊的距離已經不足三十公里了。

按照希佩爾的命令,雷德爾沒有與大艦隊交火,始終把距離保持在二十公里以上,而且把航速保持在二十二節以上。這樣一來,就算貝蒂能向雷德爾開火,也很難擊中雷德爾的五艘戰列巡洋艦。

五點四十五分,雷德爾發來最後一份電報,大艦隊正在向西南方向航行,航速二十節。

五分鐘後,希佩爾下達了轉向命令。

看到旗艦“國王”號打出的旗語,馮承乾命令第二分隊跟隨轉向,並且把戰艦的間隔距離縮短到五個艦長。在戰列作戰中,這是最短的間隔距離了。再縮短的話,那麼戰艦在規避的時候就很容易相撞。

五點五十七分“國王、,號上升起了戰鬥旗幟,表明該艦的瞭望員已經看到了敵艦。兩分鐘後“德皇”號的瞭望員也看到了出現在西北方向的敵艦,

並且辨認出是“鐵公爵”級戰列艦。

六點過“國王”號進行了最後一次戰術轉向,把航向調整到二百三十度,航速降到十二節。

隨後,希佩爾下達了交戰命令“國王”號與“大選帝侯”號對付一號敵艦“總督”號對付二號敵艦“威廉皇太子”號對付三號敵艦“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對付四號敵艦“皇后”號與“國王阿爾伯特”號對付五號敵艦“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對付六號敵艦。

希佩爾的安排沒有錯,卻有一個疏漏,即並不知道在貝蒂的第一戰列艦分隊中有一艘火力強大的戰列艦。更要命的是,當時貝蒂把“伊麗莎白女王”號放在了編隊末尾,而不是放在編隊中央。按照希佩爾的交戰命令“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得單獨對付“伊麗莎白女王”號。

顯然,這艘在一九一三年建成服役的戰列艦絕對不是新銳戰列艦的對手,單挑絕對打不過“伊麗莎白女王”號。如果考慮到貝蒂的交戰安排“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的處境就更加兇險了。

當時,貝蒂投入的是兩支戰列艦分隊,而不是一支。也就是說,貝蒂準備用十二艘戰列艦去對付希佩爾的九艘戰列艦。因為“國王”級與“德皇”級都是較新的戰艦,在性能上一點都不比同時期的英艦差,所以貝蒂決定首先幹掉居中的第二分隊,把公海艦隊的戰列從中間切斷。這樣一來,希佩爾就很有可能被迫退出戰鬥。到時候,貝蒂就能利用第一戰列艦分隊的速度優勢追擊德艦。

這樣一來,對付“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的英艦就是“阿爾庫金”號與“海王”號。顯然“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在打擊“伊麗莎白女王”號的時候,很難招架住兩艘英艦上二十四門主炮的猛烈轟擊。從雙方的部署來看,雙方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戰術來打,從而破壞對方的戰列。

這樣一來,就得看誰能堅持住了。說得簡單一些,誰首先堅持不住,誰的戰列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失去主動權,被對方壓著打。貝蒂依仗的是戰艦的數量優勢,希佩爾依靠的則是更加精準兇狠的火力。

六點過八分“國王”號與“大選帝集,號打出了第一輪齊射,兩分鐘後“鐵公爵”號也開始了破擊。這場後來被稱為“挪威海戰”的海上大決戰終於開始了!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0:06 PM

第一百二十五章素質第一

“德皇”號上,馮承乾一直站在槍炮長身旁。

六點過十分“德皇”號打出了第一輪齊射,準確的說是半齊射,即首尾四座炮塔各讓一門主炮開火。這樣一來,槍炮長就能夠通過四枚炮彈的落點,

大致測算出瞄準點與彈著點的偏差,對瞄準點進行調整。

這個時候,交戰距離差不多有二萬一千米。顯然,對“德皇”號上的十二門三百毫米主炮而言,這個距離稍微遠了一點,就算能夠擊中英艦,也不見得能夠砸穿英艦的裝甲。此外,過遠的射程會增大炮彈的撤布範圍,降低命中率。

六點十二分“德皇”號打出了第一輪全齊射。

這個時候,與“德皇”號共同炮擊四號敵艦,即炮擊“德里”號(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這艘英艦又被稱為“印度皇帝”號)的“腓特烈大帝”號也完成了校射,緊隨“德皇”號打出了第一輪全齊射。必須承認,德艦的炮擊準確率遠高於英艦。

雖然在第一輪全齊射中,兩艘戰列艦打出的二十四枚炮彈無一命中,但是至少有兩枚炮彈的落點離英艦不到兩百米。此外,瞭望員還觀察到“德皇”號的第一輪齊射就形成了跨射,即炮彈的落點分佈在英艦前後。這意味著,只需保持瞄準點不變,只要運氣好一點就能擊中英艦。可惜的是,在接下來的第二輪齊射中,瞭望員更改了判斷。

“德皇”號沒有對英艦形成跨射,炮彈的落點靠前,而“腓特烈大帝”號的炮彈落點靠後,也就是說兩艦的瞄準點都偏離了目標。

六點十四分在調整了瞄準點之後“德皇”號在第三輪齊射時就形成了跨射。

對於交戰距離超過兩萬米的炮戰來說,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績。要知道,如果炮手的素質差一些,也許要到十多輪齊射之後才能對敵艦形成跨射。這再次證明,帝國海軍官兵的素質優于英國皇家海軍。

形成跨射之後,接下來需要的只是運氣。

事實上,在第三輪齊射中“德皇”號就擊中了“德里”號。根據英艦的作戰記錄,當時至少有一枚近失彈在入水之後,擊中了“德里”號艦體的水下部位只是這枚炮彈沒能穿透“德里”號的主裝甲帶,也沒能在擊中“德里”號後立即爆炸而是因為碰撞角度太小導致引信沒能正常工作。

六點十七分,在第七次齊射的時候“德皇”號終於收到了第一個戰果。根據瞭望員匯報的情況炮彈的命中點在“德里”號的後部艦橋與中央炮塔之間。根據爆炸產生的火光,可以初步判斷這枚三百毫米穿甲彈沒能擊穿“德里”號的水準裝甲,但是肯定影響到了中央炮塔。

接下來的十多分鐘內“德里”號的中央炮塔都沒能打出一發炮彈。 “德皇”號首開戰績之後“腓特烈大帝”號也不甘示弱在六點十八分用一次精準的齊射打啞了“德里”號的尾部主炮炮塔,還導致前方炮塔的炮座受損,使另外一座炮塔的迴旋機構出了故障。

僅僅兩枚炮彈“德里”號就喪失了百分之六十的主炮火力。

六點二十二分,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八千米“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的命中率開始提升。更重要的是,在一萬八千米內三百毫米穿甲彈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機會擊穿英艦的水準裝甲。

相對而言,英艦的表現就沒有這麼出色了。打到這個時候,炮擊“德皇”號的“愛爾蘭”號與炮擊“腓特烈大帝”號的“伊麗莎白女王”號依然無一命中,甚至連近失都沒有幾次。必須承認“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非常幸運,因為它們遇到的是大艦隊中戰鬥力最差的兩艘主力艦。

“愛爾蘭”號原名“雷沙德”號本來是為奧斯曼帝國建造的。大戰爆發的時候,該艦即將交付。結果英國海軍大臣丘吉爾以戰爭為名,徵用了這艘戰艦,並且把它編入了英國皇家海軍的戰鬥序列,更名為“愛爾蘭”號。

“愛爾蘭”號的原形就是“喬治五世”級,只是在防護與航速上差了一些。更要命的是,在大戰爆發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沒有為這艘戰艦編製作戰人員。也就是說,在徵用了“愛爾蘭”號之後,英國皇家海軍才為改建招募與訓練官兵。

雖然大半年下來“愛爾蘭”號的官兵都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但是遠沒有達到熟練與精銳的程度。要知道,培養一名優秀的海軍軍官至少需要五年,哪怕是一名水兵也要服役三年以上才算得上是老兵。與“愛爾蘭”號相比伊麗莎白女王號的官兵隊伍就更加不堪入目了’

雖然“伊麗莎白女王”號在三月底就正式服役了,但是在戰爭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很多程式都簡化了。比如在以往,任何一艘戰艦在服役之前,都需要經歷數個月的海試,檢測戰艦的性能,順帶讓官兵進行航海訓練。在服役之後,還需要進行半年以上的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

可惜的是,在戰爭時期,這些都被簡化了。服役之前“伊麗莎白女王”號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的海試,隨後就返回樸茨茅斯,編入了皇家海軍的戰鬥序列。正式服役後,該艦只在英吉利海峽裡訓練了一個多月,就被派往斯卡帕灣,編入了大艦隊。

也就是說,在開上戰場之前“伊麗莎白女王”號的很多訓練工作都沒進行呢。不可否認“伊麗莎白女王”號是當時交戰雙方中,性能最先進、火力最強大、甚至是速度最快的戰列艦,在硬體性能上超越了所有德艦,可是在軟件上,這艘性能強大的戰艦卻最為糟糕。

十多分鐘裡“伊麗莎白女王”號打出子近二十輪齊射,卻沒有一次命中!也就是說,大約一百五十枚炮彈的命中率為零!這是個什麼概念?

如果由“德皇”號來打這一百五十枚炮彈,至少有三枚能夠擊中目標。英艦過低的命中率,等於把機會讓給了德艦。

六點二十五分“德里”號上發生大爆炸。根據瞭望員觀察到的情況,爆炸點在“德里”號中部,艦橋左側,屬於艦面爆炸,而不是艦內爆炸。很有可能是堆放在外面的副炮炮彈被引爆所造成的爆炸,因此沒有使“德里”號艦體水下部位受到嚴重損傷。只是,這次嚴重的爆炸,直接導致“德里”號喪失了還擊能力。

“德里”號變成了啞巴,但是沒有脫離戰線。馮承乾沒有繼續對付這艘戰艦,而是讓槍炮長瞄準了“德里”號前面的“本鮑”號。與此同時“腓特烈大帝”號則把炮口轉向“德里”號後面的“愛爾蘭”號。

這一調整,局面變得對“德皇”號更加有利了。之前,一直是“愛爾蘭”號在炮擊“德皇”號,而對付“愛爾蘭”號的是“皇后”號與“國王阿爾伯特”號。雖然這兩艘戰列艦也多次命中“愛爾蘭”號,並且打啞了“愛爾蘭”號尾部的兩座炮塔,但是從“愛爾蘭”號上打來的炮彈,依然對“德皇”號的炮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隨著“腓特烈大帝”號轉移火力,總共有三艘德艦在打擊“愛爾蘭”號。結果就是“愛爾蘭”號為了躲避打來的炮彈,炮擊準確性進一步降低,對“德皇”號的威脅大大降低。通過打擊“德里”號“德皇”號上的炮手找到了手感。

在對“本鮑”號進行了兩輪齊射之後,在第三次齊射中”“德皇”號就收到戰果,擊毀了“本鮑”號的艦尾。在接下來的五輪齊射中“德皇”號又三次擊中“本鮑”號,其中一枚炮彈準確無誤的擊中了“本鮑”號的司令艦橋。結果就是“本鮑”號在接下來廿多分鐘內都在放空炮。

打到六點四十分,公海艦隊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了。除了“德里”號與“本鮑”號遭到重創之外“愛爾蘭”號也挨了數枚炮彈,只剩下了一座主炮炮塔。“伊麗莎白女王”號挨了四枚炮彈,雖然都沒能形成穿透,但是艦首的兩座炮塔已經無法使用了。前面“國王”號與“大選帝侯”號的猛烈火力,讓貝蒂的旗艦吃口了苦頭“鐵公爵”號至少中了七枚大口徑穿甲彈,而且其中四枚穿甲彈形成貫穿,對艦體造成了嚴重破壞。緊隨“鐵公爵”號的“馬爾巴羅”號僅與“總督”號對戰,雖然打中了對方幾枚穿甲彈,但是也被“總督”號還以顏色,艦首的兩座炮塔被集會,後部艦橋也被炸了個稀巴爛。

占優勢的,只有大艦隊的第二戰列艦分隊。 “阿爾庫金”號與“海王”號取得的戰果最為豐碩,擊中“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十次以上,擊毀了該艦的三座炮塔,還炸毀了司令塔與後部艦橋,只是沒有致命打擊“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依然頑強的呆在戰列裡面。

打到這個時候,戰鬥進入到了最為關鍵的階段。雙方的戰列都出了問題,誰先做出調整,誰就將喪失主動權!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0:10 PM

第一百二十六章變局

六點四十五分,太陽落到了海天線上。因為已是五月份,所以日落的時間比冬季晚了大約半個小時,夜幕將在七點二十分左右落下。此時,戰鬥依舊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最先倒下的,不是首先遭到德艦優勢火力打擊的“德里”號與“鐵公爵”號,而是位於第三位的“本鮑”號。在“德皇”號調整炮口之後,就有兩艘德艦在炮擊“本鮑”號。

必須承認“本鮑”號的運氣確實不夠好。在“德皇”號的炮彈打過來之前“本鮑”號上的瞭望員把注意力放在了“威廉皇太子”號上“本鮑”號也根據“威廉皇太子”號的炮擊調整著航向。結果,在“德皇”號把炮口轉過來的時候“本鮑”號根本沒有注意到。也正是如此“德皇”號才能在第三次齊射的時候就擊中“本鮑”號。

問題是,直到這個時候“本鮑”號都沒有察覺到來自“德皇”號的威脅。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是“德皇”號的開火時間與“威廉皇太子”號的開火時間相差不大,所以“本鮑”號上的瞭望員沒有能夠根據炮彈落下的時間,發現已有兩艘德艦在向其開火。此外“德皇”級與“國王”級的主炮沒有任何區別,使用的炮彈也一樣,因此無法根據炮彈爆炸的威力做出準確判斷。

這一點,後裡也得到了證實,即在“本鮑”號的戰鬥記錄中,把“德皇”號打中的那枚炮彈算在了“威廉皇太子”號頭上。這些錯誤與失誤累加到一起,鑄就了“本鮑”號不可改變的命運。

六點四十九分“本鮑“號發生大爆炸。僅僅兩分鐘之後,在硝煙還沒有完全散去的情況下,這艘滿載排水量接近三萬噸的巨艦就從海面上消失了。全艦近千名官兵,沒有一人倖免。

“本鮑”號突然爆炸沉沒,破壞了大艦隊的戰鬥序列。

事實上,當時連馮承乾都不清楚“本鮑”號為什麼會這麼快沉沒,只能大致推斷,很有可能在主炮彈藥庫殉爆的結果。當時,交戰距離已經縮短到一萬五千米左右,基本上進入了三百毫米主炮的直射打擊範圍。說得準確一點,在這個距離上,德艦打出的三百毫米穿甲彈的命中點大多在英艦的側舷主裝甲帶上,而不是水準裝甲上,因此英艦更容易受到致命打擊。

當然,這也與德艦主炮、以及主炮炮彈的性能有關。帝國海軍最先提出“遠距離炮戰”理論,並且最先強調遠距離炮戰的重要性,為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帝國海軍最先強調主力艦的水準防護能力,

而這就是針對在遠距離炮戰中高著角穿甲彈構成的威脅。

在火炮與彈藥上,帝國海軍也同樣付出了努力,比如加長火炮身管、提高火炮的仰角、增大藥室等等。在彈藥上,帝國海軍則首先在不同的交戰距離上採用了輕重兩種穿甲彈。因為重彈的存速性能更好,所以主要用在遠距離炮戰中。按照帝國海軍的規定,在交戰距離超過兩萬一千米的情況下,就應該主要使用重彈。帝國海軍的測試也表明,射程在兩萬米以上的時候,重彈的穿甲能力明顯超過了輕彈,而且在命中精度上也優於輕彈,更適合進行遠距離炮戰。

輕彈,則主要用於近距離炮戰。原因很簡單,在使用等量發射藥的情況下,輕彈的初速更高,因此在交戰距離較近的時候,輕彈的著點速度高於重單,穿甲能力也強於重彈。

有了這個區別還不夠。遠距離炮戰中,炮彈往往落在敵艦的水準甲板上。為了讓重彈在敵艦內部爆炸,引信的延遲時間更加長一些。相反,在近距離炮戰中,彈著點主要在敵艦的側舷裝甲帶上,因此引信的延遲時間要稍微短一些。

大戰爆發前,帝國海軍就制訂了嚴格的炮戰手冊,對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彈藥,做出了明確規定。在之前的海戰中,帝國海軍對炮戰做出的規定,已經收到了成效,只是還不夠明顯。“本鮑”號被擊沉,可以說是最顯著的效果。

戰後對“本鮑”號的殘骸進行考察,查實了該艦沉沒的原因。首先爆炸的不是主炮彈藥庫,而是位於艦橋左側的副炮彈藥庫。在此之前,該部位就被一枚穿甲彈擊中,只是沒能造成致命傷。在被第二枚穿甲彈擊中之後,存放在副炮彈藥庫裡的上千枚一百五十二毫米炮彈發生了爆炸,直接撕裂了艦體。緊接著,位於艦橋前方的主炮彈藥庫也被引爆,數百枚大口徑炮彈與數十噸發射藥包同時爆炸。把’“本鮑號炸成了兩截,導致該艦在不到兩分鐘內就沉沒了。

隨著“本鮑”號戰沉,貝蒂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威廉皇太子”號與“德皇”號沒有停火,而是繼續打擊下一個目標。雖然希佩爾沒有做出明確安排,但是兩艦的指揮官都非常清楚他們該幹什麼。“威廉皇太子”號把炮口轉向了“馬爾巴羅”號“德皇”號則按照馮承乾的命令,瞄準了一直在“打醬油”的“愛爾蘭”號。

當時,馮承乾沒有對付已經喪失戰鬥力的“德里”號。必須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失誤。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德皇”號回過頭來對付“德里”號,貝蒂很有可能在十分鐘內損失第二艘戰列艦。當然,這只是站在戰果的立場上。以當時的情況,馮承乾也沒有理由去對付“德里”號,因為在公海艦隊這邊,也遭受了相當大的損失,戰列即將崩潰。

在“本鮑”號戰沉的時候“路易特愛爾德親王”號已經喪失了戰鬥力。雖然這艘頑強的戰艦沒有撤出戰鬥,依然在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開火,而且還不時打中英艦幾枚炮彈,但是在損失了全部主炮之後“路易特愛爾德親王”號繼續堅持下去,戰沉就是唯一的結局。

可以說“路易特愛爾德親王”號是在用自己的犧牲成就友艦。顯然,在這種情況下,馮承乾要做的是穩住戰列,而不是擊沉一艘英艦。如果為了擊沉“德里”號,而使戰列遭到破壞,那就得不償失了。正是如此“德皇”號才把炮口轉向了還在作戰的“愛爾蘭”號。

六點五十一分,在向“愛爾蘭”號開火兩次之後“德皇”號就再建功勛,用一枚近失彈擊毀了“愛爾蘭”號的艦尾。這一炮,迫使“愛爾蘭“號向右轉向,脫離了戰鬥序列。

事實上,這並不是“德皇”號的功勞。從戰後評估來看,當時打中“愛爾蘭”號的應該是一枚從“腓特烈大帝”號上打來的炮彈。只是“德皇”號幾乎同時開火,而且有三枚炮彈落在了附近,所以馮承乾才認為是“德皇”號擊中了“愛爾蘭”號,而沒有考慮到同樣在打擊“愛爾蘭”號的姊妹艦。

“愛爾蘭”號受傷撤離,貝蒂就更加沒戲了。要知道,這個時候“德皇”號、“腓特烈大帝”號、“皇后”號與“國王阿爾伯特”號的炮火全部集中到了“伊麗莎白女王”號上。戰列前方“鐵公爵”號與“馬爾巴羅”號也分別遭到兩艘德艦圍攻。要命的是,同樣在圍攻三艘德艦的第二戰列艦分隊到這個時候,都沒有迫使一艘德艦脫離戰鬥隊列。

雖然“路易特愛爾德親王”號、“國王阿爾伯特”號與“皇后”號都遭到了較為嚴重的損傷,特別以“路易特愛爾德親王”號最為嚴重,但是這三艘戰艦依然在戰鬥,而且沒有一艘戰艦有戰沉的跡象。

六點五十六分“伊麗莎白女王”號遭受了戰鬥打響之後最為嚴重的一次打擊。

在短短幾秒鐘內,至少有三枚三百毫米穿甲彈擊中了“伊麗莎白女王”號,導致首部炮塔被毀,另外艦體左側還被炸開了兩個巨大的窟窿。數分鐘內,近千噸海水就從這兩個窟窿湧入了艦體。

雖然“伊麗莎白女王”號的滿載排水量高達三萬一千五百噸,而且配備了數臺大型發電機,每小時能排出上千噸海水,但是一下湧入這麼多海水,對該艦造成了嚴重影響,導致艦長不得不下令進行異舷注水,以恢復平衡。更要命的是,在遭受這輪打擊之後“伊麗莎白女王”號只剩下一座主炮炮塔了。

繼續打下去,還有勝算嗎?

就在貝蒂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變化,改變了他的想法。

六點五十九分“路易特愛爾德親王”號在堅持了四十多分鐘之後,終於扛不住了。在艦首幾乎被海水淹沒,艦體左傾達到十一度的時候,艦長不得不服從希佩爾下達的命令,下令向左轉向,脫離了戰鬥序列。最終,這艘被十七枚三百零五毫米以上口徑穿甲彈、以及近百發一百五十二毫米炮彈擊中的戰艦沒能回到威廉港,在返航途中因為損傷極為嚴重,被迫於五月七日自沉。

“路易特愛爾德親王”號脫離戰鬥序列,意味著第二戰列艦分隊能夠往前壓了。...<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0:16 PM

第一百二十七章不支

貝蒂確實很主動,也很希望打一場勝仗,但是做出了錯誤判斷。不可否認,堅持一陣,確實有可能取得勝利。問題是,公海艦隊在這場戰鬥中的表現明顯好於大艦隊,而且希佩爾也打得十分積極主動,並沒有給貝蒂多少重要的是,僅僅少了一艘戰列艦,對公海艦隊的影響並不大。

甚至可以,希佩爾甚至不需要為此調整交戰順序。 “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退出戰列後,馮承乾調整了第二戰列艦分隊的交戰秩序。按照他的命令“國王阿爾伯特”號與“皇后”號分別把炮口轉向“海王”號與“阿爾庫金”號,只由“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對付“伊麗莎白女王”號,以此保持以多打少的態勢。此外,這樣也能減輕前面四艘戰列艦的壓力。

很快,馮承乾的調整就收到了效果。

七點過四分“伊麗莎白女王”號的最後一座炮塔被擊毀,在喪失戰鬥力後,該艦主動轉向脫離。雖然英國皇家海軍戰後宣稱,當時是貝蒂下令讓“伊麗莎白女王”號撤退,但是貝蒂後來在其回憶錄中提到,他並沒有命令“伊麗莎白女王”號撤退,是該艦的艦長在沒有得到艦隊司令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脫離戰鬥序列。英國皇家海軍事後為了顏面,才宣稱是貝蒂下達的命令。

當然“伊麗莎白女王“號的艦長沒有做錯。

在脫離戰鬥序列的時候“伊麗莎白女王”號的進水量已經超過一千五百噸,而且為了保持平衡,還向右側艦體注入了大約八百噸海水,總進水量超過了兩千噸。該艦的最大設計進水量不到三千噸。也就是,如果再進水七百噸“伊麗莎白女王”號就算沒被擊沉,也有可能在返航途中沉沒。

再說了,如果大艦隊戰敗“伊麗莎白女王”號又沒能提前撤走,就肯定逃不掉。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提前脫離戰鬥序列“伊麗莎白女王”號才在當天晚上避開了四處搜尋的德艦,在兩天之後回到斯卡帕灣。如果“伊麗莎白女王”號與大艦隊一同撤退,很有可能在當晚被追上。

隨著“伊麗莎白女王”號脫離戰鬥序列,戰況變得對大艦隊極為不利。戰列最前端,四艘“國王”級戰列艦以兩倍於敵的優勢,壓制著大艦隊第一戰列艦分隊剩下的兩艘戰列艦。戰列中部“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

在迫使“伊麗莎白女王”號脫離戰鬥序列之後,主動降低航速,與“皇后”號、“國王阿爾伯特”號會合,一同對付大艦隊的第二戰列艦分隊。雖然德艦只有四艘,但是“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幾乎沒有損傷“皇后”號還有三座炮塔在開火“國王阿爾伯特”號也有兩座炮塔能用,總共有三十九門主炮,而大艦隊第二戰列艦分隊的六艘戰列艦,只有六十四門主炮,而且只有五十六門還能開火。如果把雙方的命中率算上,英艦在火炮數量上的優勢就被抵消掉了。此外,四艘德艦氣勢如虹,可以是越打越勇猛,而大艦隊在連續遭到重創之後,在氣勢上已經遠遠比不上公海艦隊了。戰列

後方,大艦隊的優勢也不夠明顯,第三戰列艦分隊並沒在對戰中獲得絕對優勢。

此時,還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即雷德爾率領的偵察分隊。

七點不到,雷德爾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即迫使漢密爾頓帶著“虎”號等三艘戰列巡洋艦撤離戰場。

正是如此,七點十分之前,雷德爾就率領偵察分隊趕了回來。

按照希佩爾的命令,雷德爾的主要任務是纏住大艦隊的第四戰列艦分隊,讓那六艘艦齡較老的戰列艦無法發揮出作用。顯然,希佩爾高估了這六艘戰列艦。

在最初近一個時的戰鬥中,大艦隊第四戰列艦分隊就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不是這六艘戰列艦上的英國海軍官兵不賣力,而是這六艘戰艦不給力。

雖然在大戰爆發前,英國皇家海軍也跟隨帝國海軍的步伐,對服役時間超過十年的主力艦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但是做得並不徹底,比如三艘“柏勒羅豐”級與三艘“聖文森特”級就沒有在改造中提高主炮的仰角,也沒有換上長身管主炮。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這六艘戰艦的遠戰能力都嚴重不足。

在最初的戰鬥中,這六艘戰列艦幾乎毫無貢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位於戰列末尾,第四戰列艦分隊必須跟著前方的戰艦作戰,而不能隨意改變交戰方式。

正是利用這一點,公海艦隊才避免了以少打多的局面。可以說,如果大艦隊第四戰列艦分隊能夠在最初的一個時裡發揮作用,那麼這場海戰的結果肯定會大不一樣。可惜的是,這六艘戰列艦沒有能夠及時派上用場。

隨著雷德爾返回戰場,貝蒂喪失了取勝的最後希望。

七點十五分,貝蒂終於認識到,他已經喪失了取勝的希望,而且繼續打下去,只會承受更大的損失。

問題是,現在想撤,來得及嗎?

七點十八分,在貝蒂準備下達撤退命令的時候,大艦隊再次遭受沉重打擊。已經苦戰了一個多時的“馬爾巴羅”號終於扛不住了,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彈貫穿了側舷裝甲,在左舷的一號鍋爐艙裡爆炸。

這下“馬爾巴羅”號逃不掉了。

雖然“馬爾巴羅”號仍然能夠維持十二節的作戰速度,但是在撤退的時候,肯定跟不上其他戰艦。

貝蒂還沒有回過神來“鐵公爵”號也挨了一擊重拳。一枚從“國王”號上打來的穿甲彈落在了艦首處,直接打壞了最前方的主炮炮塔,猛烈的爆炸還導致艦橋內的數十名官兵受傷,貝蒂也沒能倖免。結果就是,貝蒂沒能及時下達撤退命令。

直到七點二十七分,貝蒂才通過旗語,向艦隊裡的其他戰艦下達了撤退命令。只是,並非所有戰艦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旗艦打出的旗語。原因很簡單,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旗語信號並不明確。

這下,問題出來了。

“鐵公爵”號撤退的時候“馬爾巴羅”號沒有跟上,後面的第二戰列艦分隊也沒有立即跟上。直到七點三十二分,天色完全暗了下來,而且“鐵公爵”號打出燈光信號,第二戰列艦分隊才轉向脫離戰鬥。七點三十七分,第三戰列艦分隊轉向,第四戰列艦分隊則在七點四十分轉向。

也就是,大艦隊花了十多分鐘才轉向撤退。在這十多分鐘裡,公海艦隊的炮火並沒停止。

七點三十三分“馬爾巴羅”號在勉強調整好航向後,艦尾中彈,舵艙被一枚三百毫米穿甲彈炸毀。七點三十五分“白羊座”號的司令艦橋被擊毀,導致第二戰列艦分隊失去統一指揮。幾乎同一時間“君主”號的尾部炮塔被擊中,戰艦上燃起了大火,在夜色中顯得十分耀眼。七點三十七分“百分隊長”號的艦首被炸毀,也燃起了大火,成為十分醒目的炮擊目標。七點三十九分“喬治五世”號尾部中彈,左側推進軸斷裂,航速僅能提高到十六節。七點四十分“大力神”號中彈,突然躥起的大火讓德艦上的觀察員認為該艦發生了大爆炸。

即便在大艦隊完成轉向之後,戰鬥也沒停止。

七點四十二分“前衛”號的輪機艙被擊中,航速驟然降低到了十節以內,被迫單獨退出編隊。七點四十五分“魯莽”號在幾乎就要離開戰場的時候,被一枚從十九公里外打來的穿甲彈擊中了艦尾,而且貫穿了水準裝甲,在離艦底不到兩米的地方爆炸,中央兩根推進軸被炸斷。

在這十多分鐘內,大艦隊遭受的損失甚至超過了之前一個多時。

當然,大艦隊也不是毫無收獲。

打到這個時候,公海艦隊裡面,除了已經撤走的“路易特波爾德親王”號之外“國王阿爾伯特”號與“皇后”號也幾乎被擊毀了。 “皇后”號的進水量超過兩千噸,而且為了保持平衡還在異舷注入了一千二百噸海水。在停止炮擊的時候,其幹舷高度僅有不到兩米,海浪幾乎湧上了甲板。“國王阿爾伯特”號的情況更為嚴重,艦尾已經沒入水中。為了讓戰艦浮在海面上,艦長甚至命令三分之二的官兵使用一切能夠找得到的容器進行排水作業,還拋棄了大量設備與物資。當時,戰艦上的官兵甚至把一些個人物品都拋進了大海,以降低戰艦的排水量。

受損最嚴重的,還是第三戰列艦分隊的四艘“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在之前的戰鬥中,這四艘戰列艦幾乎單獨承受了大艦隊第三戰列艦分隊與第四戰列艦分隊十二艘戰列艦的全部炮火打擊,替第四戰列艦分隊分擔了很大的壓力,用自身的損失替友艦創造了機會。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0:20 PM

第一百二十八章錯失良機

戰鬥結束的時候,“赫爾戈蘭”號的水準甲板已被海水淹沒。雖然艦長、以及戰艦上的一千多名官兵還沒有放棄,但是在九點之前,希佩爾就授權艦長在必要的時候可以下達棄艦令,以保存戰艦上的官兵。

最終,這艘挨了二十八枚大口徑穿甲彈的戰艦在次日上午永遠與空氣絕緣了。

“東弗雷士蘭”號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但是也完全喪失了戰鬥力,航速降低到了十二節以內。“圖格林根”號在停止開火的時候,右傾達到了九度,右舷接近三分之一的艙室被海水淹沒。雖然這艘戰艦在沉沒前的一刻回到了威廉港,並且以擱淺的方式避免沉沒,但是直到一九一六年底才完全修復,到一九一七年初才返回公海艦隊,錯過了在此期間爆發的幾場大規模海戰。“奧騰堡”號的情況最為嚴峻,七點四十八分,也就是戰鬥剛剛結束,艦長就下達了棄艦命令,讓官兵達成救生艇逃生。七點五十四分,艦長親自打開了通海闕,準備與戰艦一同殉國。

最終,在希佩爾的命令下“奧騰堡”號上的軍官強行把艦長拖到了救生艇上,沒讓他以身報國。有趣的是,位於最後方的第四戰列艦分隊的情況還較為理想。

主要就是,在戰列決戰中,大艦隊似乎沒有看上這四艘艦齡在二十年左右的老艦,也就沒有重點照顧這四艘戰艦。由此可見,公海艦隊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在大艦隊轉向撤離之後,公海艦隊裡面,除掉雷德爾的五艘戰列巡洋艦,還能繼續戰鬥的主力艦只有七艘。這其中,只有“大選帝侯”號、“德皇”號與“腓特烈大帝”號還有較為完備的火力。

繼續打嗎?

希佩爾想鳴金收兵,因為公海艦隊遭受的損失也極為慘重。再說了,戰場上還有好幾艘英艦沒有能夠逃走。如果能夠幹掉這幾艘英艦,那麼公海艦隊就是名副其實的勝利者,付出的代價也變得有價值了。

馮承乾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如果放棄追擊,恐怕再也不會有這麼好的機會了。最重要的是,公海艦隊手上還有一張王牌,即雷德爾的偵察分隊,五艘戰列巡洋艦的狀況較為良好,足以擔負起追擊任務。

八點過,馮承乾搭乘快艇來到了“國王”號上,並且說服了希佩爾。

五分鐘後,希佩爾給雷德爾下達了追擊命令,並且讓“德皇”號等三艘受損較輕的戰列艦跟在後面,以防大艦隊反撲。

當然,戰鬥沒有結束。在雷德爾出動的時候,希佩爾還派出了輕巡洋艦等中小型艦艇,收拾那些沒有辦法逃脫的英艦,以及搭救雙方的落水官兵。

最關鍵的,還是修補受損的德艦。不管怎麼說,修復戰艦要比建造戰艦容易得多。只要那些受損的戰艦能夠回到港口,就能夠想辦法修復。此外,在維修的時候,還可以進行改造,提升戰艦的戰鬥力,使其在修復之後更具戰鬥力。

當時,馮承乾原本打算返回“德皇”號,參與晚上的追擊行動。可惜的是,希佩爾一個人忙不過來,而且做為公海艦隊參謀長,馮承乾理應留下來協助艦隊司令善後。

數日後,希佩爾與馮承乾都為此後悔了。

在雷德爾率領戰列巡洋艦去追擊大艦隊的時候,馮承乾就給他發了一封電報,讓他格外注意一點,即大艦隊在航速提不上去的情況下,很有可能不會徑直返回斯卡帕灣,而會在夜間進行機動規避,在確定擺脫了追擊的德艦之後,再轉為向斯卡帕灣航行,因此雷德爾應該盡可能的向斯卡帕灣方向前進,爭取趕到德艦前方,而不要在夜間耽擱時間,更不要被遭遇的假相迷惑了。

可以說,馮承乾非常清楚,貝蒂不會沿直線返航。別忘了,貝蒂肯定知道,雷德爾還沒有喪失戰鬥力,因此公海艦隊半定會在夜間追擊大艦隊,而且肯定會讓雷德爾打頭陣。

馮承乾的安排也很恰當,因為在北海這邊,能夠供大艦隊進駐的,只有斯卡帕灣。如果大艦隊沒有去斯卡帕灣,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冒險穿越英吉利海峽,二是繞過英倫三島,目的地都是樸茨茅斯。原因很簡單,只有樸茨茅斯港才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也才能夠容納整個大艦隊。

顯然,貝蒂不會去樸茨茅斯。原因也很簡單,樸茨茅斯太遠了,那些在戰鬥中遭受重創的英艦肯定無法遠航,必須去最近的海軍基地。也就是說,斯卡帕灣是大艦隊不二的選擇。

可惜的是。雷德爾沒有把馮承乾的話聽進去,而且貝蒂也擺出了迷混陣。讓雷德爾認為大艦隊將前往樸茨茅斯。

在九點左右,貝蒂就讓大艦隊向西南方向航行。當時,雷德爾派出去的兩艘輕巡洋艦已經追上了大艦隊,而且發現了大艦隊把航向轉到西南。

雷德爾據此認為,貝蒂將前往英吉利海峽,率領大艦隊返回樸茨茅斯港。可惜的是,十一點不到,那兩艘輕巡洋艦就被英艦趕走了,而且再也沒有能夠找到大艦隊。

到這個時候,雷德爾依然沒有改變他的決定,繼續在朝西南方向航行。

淩晨零點半,大艦隊轉向西北。

大約半個小時之後,貝蒂與雷德爾幾於擦肩而過。兩人相距最近的時候,還不到二十公里!可惜的是,夜色為大艦隊提供了最好的掩護,而且受損英艦也撲滅了大火。

兩支艦隊交錯而過的時候,一艘公海艦隊的輕巡洋艦還逼近了大艦隊,而且遭到了英艦的炮火打擊。可惜的是,這艘輕巡洋艦並沒辨認出開火的是主力艦,反而匯報遭到英國輕巡洋艦的炮火打擊。

這個報告,進一步誤導了雷德爾,讓雷德爾相信,大艦隊依然在向西南方向航行。當然,這個錯誤並不是德艦艦長的問題。根據戰後獲取的信息,當時英艦辨認出逼近的是一艘輕巡洋艦,所以在開火的時候,只使用了戰列艦上的副

炮,沒有使用主炮,而英國戰列艦的副炮就是輕巡洋艦上的主炮。也正是如此,德國輕巡洋艦的艦長才會根據炮口閃光斷定朝他開火的是英國輕巡洋艦。

淩晨兩點,雷德爾不可避免的錯過了貝蒂。可以說,雷德爾錯過了殲滅、至少是打殘大艦隊的最後機會。如果當時他把馮承乾的話聽了進去,那麼在淩晨五點左右,就能堵住向斯卡帕灣返航的大艦隊。這樣一來,只要雷德爾能夠堅持一個半小時,等到天亮的時候“德皇”號等三艘戰列艦就能趕上來,而貝蒂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率領一群遭受重創的戰列艦闖過由三艘戰列艦與五艘戰列巡洋艦組成的攔截線。

到了第二天上午,仍然沒有收到雷德爾發來的消息,馮承乾就知道,貝蒂逃走了。這個時候,公海艦隊已在返回威廉港的途中。

天亮之前,在確定了幾艘受損情況較為嚴重的戰艦是否有拯救價值之後,希佩爾給提爾皮茨與德皇各發了一封電報,匯報了交戰結果,並且重點提到在艦隊決戰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大艦隊,並且迫使大艦隊主動撤離戰場。為了強調這次海戰的重大意義,馮承乾還讓希佩爾在給德皇的電報中加了一句:從此開始,北海就是帝國海軍公海艦隊的內海,英國皇家海軍再也不可能獨霸北海了。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任何人來說,這份捷報都是振奮人心的消息。

當天上午,德皇在吃早飯的時候就表示,他將親自為希佩爾、馮承乾與雷德爾等公海艦隊的主要指揮官授勛,獎勵公海艦隊所有作戰有功的將士,並且把五月六日,也就是“挪威海戰”的這一天,定為帝國海軍日。高興之餘,德皇甚至提出授予希佩爾公爵、雷德爾伯爵與馮承乾親王爵位。只是,在其他皇室成員的反對下,德宴最終只授予希佩爾伯爵與雷德爾子爵爵位,馮承乾沒有拿到親王頭銜,但是在東普魯士獲得了一塊封地,正式進入容克貴族行列。

兩天後,公海艦隊回到威廉港。

因為要與法金漢、魯登道夫等人商討作戰行動,所以德皇沒有親自前來,而是派威廉皇儲來迎接凱旋的公海艦隊。事實上,這個時候公海艦隊的情形並不好看。

當天返回的十二艘戰列艦中,沒有一艘完好無損,甚至可以說沒有一艘能讓人覺得這是一艘雄偉的戰艦。十二艘戰艦的面目,幾乎可以說是慘不忍睹。所幸的是,這更能讓皇儲與民眾知道,公海艦隊是通過多麼慘烈的戰鬥才擊敗了曾經不可一世的大艦隊,是在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之後,才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

至於另外八艘戰艦,要到五月十一日才回到威廉港。這一天,在北海對面,斯卡帕灣也迎來了一支破敗不堪的艦隊。不同的是,英國皇家海軍收到的不是勝果,而是兩百年來最為慘重的失敗,以及自納爾遜時代以來,形勢最為嚴峻的時期。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0:25 PM

第一百二十九章意義

如果挪威海戰打垮了英國靠家的海軍,那還為時過早。嚴格來,挪威海戰只是動搖了英國皇家海軍的霸權地位,並沒有徹底擊敗英國皇家海軍,也沒有達到取而代之的目的。原因很簡單,在這場海戰中,

公海艦隊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兩艘戰列艦戰沉、三艘戰列艦遭到重創,另外十二艘戰列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五艘戰列巡洋艦也沒能全身而退。

在此之後一個月,公海艦隊只有十一艘戰艦可以出海,即便到了三個月之後,也只有十五艘戰艦可以出海。要到一九一五年底,公海艦隊的實力才恢復到海戰之前。

不可否認,大艦隊承受的損失嚴重得多。在這場海戰中,大艦隊損失了五艘戰列艦,八艘戰列艦與三艘戰列巡洋艦遭到重創,餘下十三艘戰列艦也有所損傷。一個月之後,大艦隊只有八艘主力艦可以出海,而三個月之後也只有十六艘。顯然,大艦隊的實力依然在公海艦隊之上。

更重要的是,到一九一五年底,隨著“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後四艘,以及“復仇”級的前三艘陸續服役,加上受損戰艦陸續修復,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將超過海戰之前,達到驚人的二十六艘。如果兩艘“聲望”級戰列艦的建造進度加快,趕在一九一五年底建成,還將增加到二十八艘。毫無疑問,公海艦隊無論如何也無法超越大艦隊。

事實上,就算四艘“拜仁”級趕在一九一五底建成,三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也提前完工,加上修復的主力艦最多也就只有二十七艘主力艦。因為在這場海戰中有太多的戰艦受損,需要進行全面維修,所以在建的七艘主力艦不但不大可能提前完工,不定還將推遲。這樣一來,也許要到一九一六年中期公海艦隊才能在實力上追上大艦隊。

可是,到了一九一六年中期,英國皇家海軍至少能夠獲得四艘“復仇”級戰列艦,主力艦在總量上將達到三十艘,而帝國海軍就算開足馬力,到一九一六年中期也不可能獲得如此多的主力艦。由此可見,公海艦隊仍然沒有獲得兵力上的優勢更談不上徹底打垮大艦隊。

只是,這場海戰的戰略意義與政治意義顯然遠遠超過了軍事意義。如果在此之前,英國皇家海軍掌握著北海的制海權把守著德意志第二帝國通往外界的海上航線,那麼在這次海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就再也無法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全面封鎖了。

僅僅在五月的後二十天,帝國的對外貿易量就比前一個月增加了百分之八十。比如,五月中旬馮承乾就策劃了一次遠程護航行動,由十二艘輕巡洋艦組成的護航艦隊掩護由三十多艘商船組成的船隊從威廉港出發,經法羅群島進入北大西洋,然後前往美國西海岸的波士頓。這支船隊不但重啟了德美間的貿易航線,還送去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帝特使。六月中旬,船隊從波士頓出發,在七月的第一天回到威廉港帶回來了數十萬噸美國的產品。

雖然對帝國來,數十萬噸貨物根本算不了什麼,西線德軍一天就要消耗三十萬噸各類物資,但是在政治、外交、貿易等各個領域這次“貿易活動”都有著難以言寓的重要性與關鍵性。別的不,至少美國民眾對帝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當然恢復的不僅僅是導美國的海上貿易。到七月份,帝國的對外貿易量比四月增加了五倍,達到了開戰之後的新高,甚至超過了大戰爆發前的月均水準。事實上,最大的影響在外交上。

海戰打響前,英國正在與日本進行談判,希望日本加入協約國集團,甚至為此向日本做出承諾,在大戰結束之後,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獲取的所有利益,包括德意志第二帝國在西太平洋上的所有殖民地與實力範圍。在此之前,英國為了獲得中國的勞動力,已經與中國政府簽署了協議,在戰後歸還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控制的山東半島。也就是,英國對日本做出的承諾,已經違背了與中國達成的協議。顯然,為了拉攏日本這個新興強國,英國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了。

可惜的是,挪威海戰之後,日本的立場動搖了。雖然大戰遠在歐亞大陸的另外一端,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表現,讓日本當局不得不有所顧慮。得簡單一些,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暫時無暇東顧,照顧不到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與勢力範圍,但是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歐戰的最後勝利者,就肯定能夠在海洋戰場上擊敗英國,也就肯定有能力出兵遠東。

即便日本是遠東地區的新興強國,也最多只算得上是個暴發戶,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這種擁有悠久歷史,而且以強軍立國的帝國相比,差得不是一點半點。再退一步,哪怕德意志第二帝國無法在遠東擊敗日本,也有能力在遠東扶持一個能夠對日本構成威脅的強國。顯然,日本不可能冒險得罪如日中天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換句話,英國要想拉日本參戰,就得開出更高的價碼,讓日本認為有足夠的利益去冒險得罪德意志第二帝國。

問題是,英國還能開出什麼樣的價碼呢?

必須承認,日本的野心不小,膽量也不小。

五月底,在英國佬束手無策的時候,日本當局主動開出了條件,即英國把包括新加坡在內的遠東殖民地轉讓給日本,日本就以協約國成員身份參戰,並且派遣艦隊與作戰部隊去歐洲作戰。

這下,動心的是英國了。要知道,英國最初只是希望日本能夠參戰,幫助英國掃蕩遠東地區,鏟除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遠東的根據地,並沒有想過讓日本派遣艦隊與軍隊參戰,更沒有指望日本能在歐洲戰場上做出貢獻。再了,即便英國答應,法國、俄國等協約國成員也不大可能答應讓日本介入歐洲戰爭。

當然,英國看重的不是日本陸軍,而是日本海軍。雖然日本海軍的規模與實力都遠不如歐洲列強,甚至連僅屬於歐洲二流海軍強國的義大利都比不上,但是英國皇家海軍連續遭受慘敗,實力大不如前,還有漫長的海上航線需要保護。如果日本能夠派遣艦隊參戰,哪怕是在地中海這類由英國皇家海軍主宰的地方執行護航任務,也能大大減輕英國的

戰爭負擔,讓英國皇家海軍能夠把更多的戰艦派往至關重要的北海。

六月,英國首相特使親赴東京,與日本進行入盟的最後談判。英國特使帶著首相開出的優厚條件,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在日本提出的基礎上,用盡可能低的代價讓日本參戰。只是,能否拉攏日本,還是個未知數。

除了日本,美國的立場也受到了影響。在此之前,美國的銀行家、企業家、貿易家把賭注主要押在了英國身上。這一點,在美國的對外貸款中體現得非常明確,即大部分貸款都發放給了英國,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貸款並不多。在這場海戰之後,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特別是那些把持著美國命脈的大資本家認識到,英國不見得是最後的勝利者。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打贏了這場戰爭,那麼美國押在英國身上的所有賭注都將泡湯。

六月份,美國提供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貸款激增到一點四億帝國馬克。這是個什麼概念?在此之前的大半年裡,美國發放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貸款總共也就不到兩億帝國馬克。

顯然,美國佬意識到,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非常不安全。美國在發放貸款上的態度,等於美國的外交立場發生了轉變。雖然美國的出發點不見得是讓德意志第二帝國打贏這場戰爭,但是戰場局勢已經表明,參戰的歐洲列強沒有一個能夠成為真正的勝利者。如此一來,美國的野心就顯露了出來。

說得簡單一些,美國開始資助德意志第二帝國,並非想讓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最終的勝利者,而是希望借德意志第二帝國打殘英國,使英國成為失敗的勝利著,在戰後喪失維持其全球霸權的能力,最終把霸權地位移交給美國。

當然,國家沒有這樣的意識,但是統治國家的權利集團有這樣的意識。這種意識,最終必然轉化為行動。

由此可見,挪威海戰最為重大的意義,就是讓更多的國家認識到,強大的日不落帝國不見得能夠打贏這場席捲了整個歐洲,乃至大半個世界的戰爭,而新興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這也正是馮承乾想要達到的目的。可以說,馮承乾策劃的每一次海戰,都瞄準了英國的根基、也是英國致命的“阿喀留斯之踵”帝國海軍取得的每一次勝利,都意味著日不落帝國又每衰落走近了一步。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0:29 PM

第一百三十章間接影響

在軍事上,挪威海戰的影響也不小。最重要的間接影響,就是讓英國當局放棄了在地中海開辟新戰場的想法。五月底,近四十萬英法聯軍到達埃及,而沒有像英國當局規劃的那樣,在希臘的薩諾尼卡、或者是達達尼爾海峽開辟新戰場。

雖然四十萬大軍,足以穩住中東戰局,確保蘇伊士運河在英國手裡,但是卻沒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比如向奧斯曼帝國施加壓力,迫使奧斯曼帝國在其他戰線上撤兵,以減輕盟友的負擔。

要知道,此時奧斯曼帝國把重點放在了高加索地區。隨著羅馬尼亞參戰,加上保加利亞傾向於軸心國集團,奧斯曼帝國除了在中東地區向蘇伊士運河挺進之外,把大部隊放在了黑海東岸,與俄國爭奪爭奪高加索地區,奪回被俄國侵佔的領土。

雖然奧斯曼軍隊的戰鬥力也不怎麼樣,甚至不如俄軍,但是對於已經千瘡百孔的俄國來說,這一點點壓力也足夠使其陣腳大亂,更成為引發內亂的導火索。六月上旬,俄國國內就發生了數十起暴動。最嚴重的一次暴動發生在六月七日,聖彼得堡的數十萬工人因工資太低,已經無法維持生計,進行總罷工。俄國當局沒有進行安撫,而是出動哥薩克騎兵,對進行遊行示威的工人進行鎮壓。很快,鎮壓行動就演變成了流血沖突。成百上千的工人倒在了哥薩克騎兵的槍口之下,還有更多的平民遭殃。

可惜的是,鎮壓並沒收到應有的效果。接下來三日,俄國各大城市都出現了動員,越來越多的工人與民眾走上街頭表達對俄當局的不滿,要求盡快結束戰爭行動。

內亂,影響到了前線俄軍。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在近千萬俄軍中,至少有一百萬當了逃兵、或者正準備當逃兵。整個六月前線俄軍軍官的主要任務不是如何策劃與敵人作戰,而是如何防止手下的士兵逃跑。別說普通步兵,就連精銳的哥薩克騎兵中都出現了不少逃兵,甚至有一些主動向戰線對面的德軍投降。

這樣的俄軍,還能打嗎?

更重要的是,魯登道夫已經策劃好了下一輪進攻行動,並且在東線集結了將近一百個師的大軍。奧匈帝國方面康拉德也在西裡西亞地區集結了一百多個師,準備配合德軍攻入俄國境內。

即便是剛剛參戰的羅馬尼亞都動員了近六十個師的兵力隨時聽候魯登道夫的調度與差遣。魯登道夫沒有在六月發動進攻,與保加利亞有很大的關系。

按照德皇的旨意,如果保加利亞在六月的最後一天依然沒有參戰那麼東線德軍將首先與羅軍攻打保加利亞,鏟除這個潛在的隱患,然後揮師北上,聯合奧匈帝國,一同向俄羅斯的烏克蘭地區進軍。

也就是說當時魯登道夫手裡有兩套作戰計劃。所幸的是,六月三十日,保加利亞接受了帝國開出的條件,並且在當天下午正式向英法俄宣戰。

兩天之後,即七月二日,魯登道夫在東線發動了代號“巴巴羅薩”的進攻行動。

當天,德、奧匈、羅、保就投入了二百四十個師在長達一千八百公里的戰線上,向俄軍發動進攻。此外,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魯登道夫還動用了三十個德軍師在海軍戰艦的支援與掩護下,向北挺進。

東線戰場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進攻打響了。

面對洶湧而來的軸心國軍隊,俄軍幾乎沒有進行抵抗,在七月二日當天就整體後撤了將近三十公里。雖然俄軍總參謀長布魯希洛夫非常能幹,算得上是這場大戰中比較有才華的統帥,他也非常及時的下達了撤退命令,希望避開軸心國軍隊的鋒芒,在第二道防線上站穩腳跟,再發動反擊,但是俄軍的表現卻很不給力,在退到第二道防線之後,並沒有像布魯希洛夫想像的那樣站住腳。

七月七日,俄軍的第二道脆線被突破。五天之內,已有一百八十個俄軍師被擊潰,超過一百萬俄軍官兵不是戰死、就是成了戰俘。前線俄軍戰敗,後方就更加不穩定了。

七月十日,聖彼得堡再次爆發大規模動亂,近百萬工人與市民走上街頭,要求沙皇立即結束這場戰爭。可以說,到這個時候,整個俄國都被絕望籠罩著,沒人能夠看到希望。

歸根結底,就是沒有人能夠看到俄國能夠依靠盟國的援助打贏這場戰爭的希望,而根源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喪失了戰略優勢,甚至丟掉了北海的制海權,難以在短期內打通最為便捷的海上通道。

七月十七日“巴巴羅薩行動”結束。在十五天的戰鬥中,總計二百七十個俄軍師被擊潰,一百七十六萬俄軍官兵傷亡或者被俘。此戰之後,俄軍徹底癱瘓了。

當時,俄軍敗得有多慘呢?在不到一年的戰爭中,俄軍總共戰死三百六十八萬餘人、傷殘五百七十多萬,而被俘的高達七百萬。這是個什麼概念?

在大戰爆發之後,德軍總共開設了四十個戰俘營,最多只能容納二百萬戰俘。當時還有很多人認為,根本用不著開設這麼多的戰俘營,因為戰爭肯定能在半年之內結束,不會有那麼多的戰俘。僅僅過了三個月,這四十個戰俘營就人滿為患了。到一九一五年六月底,德軍開設的戰俘營超過了一百個。可惜的是,即便如此,也無法容納下所有俄國戰俘,更別說英國與法國的戰俘了。此外,當時在東線作戰的德軍總共還不到兩百萬,加上奧匈帝國與羅馬尼亞等盟友的軍隊,總兵力也不到六百萬。

也就是說,俄國戰俘的總量,超過了東線戰場上軸心國的作戰部隊!打成這個樣子,俄國離戰敗還遠嗎?從某種意義上講,俄國已經戰敗了,而俄國離崩潰只欠缺最後一個必然條件。雖然馮承乾不知道這個必要條件能在什麼時候形成,但是可以肯定,只要俄國受到的戰爭壓力沒有減輕,就肯定會到來。

為此,七月二十日,馮承乾專門返回柏林,向德皇提出建議。這個時候,德皇也在考慮是否繼續在東線用兵。魯登道夫的表現,遠遠超過了德皇的預期。當然,這並非魯登道夫一個人的功勞,東線德軍參謀長霍夫曼少將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講,霍夫曼的重要性在魯登道夫之上,因為正是他對俄軍的深入瞭解,才讓魯登道夫抓住了俄軍的致命弱點,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如此重大的勝利。此外,包括“巴巴羅薩行動”在內,東線的絕大部分作戰計劃都是由霍夫曼起草的,魯登道夫只是執行了霍夫曼制訂的計劃。在指揮層面上,霍夫曼的準確判斷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如此,在七月底,德皇破例晉升霍夫曼為帝國陸軍上將,並且授予橡葉飾藍色馬克斯勛章。

問題是,德皇認為在東線已經打得足夠好了,沒有必要繼續打下去。德皇的意思很明確,俄國已經失去了戰鬥力,可以暫時放在一邊,把重點轉移到更加重要的西線戰場上去。為此,德皇甚至暗示,只要魯登道夫支持他,就任命魯登道夫為西線德軍總司令。也正是德皇的暗示,讓魯登道夫動心了。

問題是,這個時候放過俄國合適嗎?在覲見德皇之前,馮承乾找到了魯登道夫。

雖然馮承乾是帝國海軍將領,與陸軍沒有多少關系,但是他與魯登道夫的私人交情非常不錯。別忘了,當初魯登道夫能夠得到德皇的重視、或者說能夠讓德皇認識,就與馮承乾有直接關系。此外,在這場大戰中,魯登道夫能夠受到德皇重用,也是馮承乾大力推薦。如果沒有馮承乾,也就不會有現在的魯登道夫。

“將軍,我此次前來,只為了一件事。”

“很重要嗎?”魯登道夫把茶水端了過來,顯得非常客氣。

“聽說,陛下希望由你擔任西線德軍總司令。”

“陛下確實提到過這件事,只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現在把重點轉到西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魯登道夫沒有開口,坐到了馮承乾對面的沙發上。

“別的不說,我們在東線的所有努力都將白費。”

“是嗎?”

“如果我說,繼續保持現在的進攻勢頭,而且輔以一些其他手段,我們就有希望在年內擊敗俄國,你相信嗎?”魯登道夫的眉頭跳了幾下,似乎不大相信。

“不可否認,俄軍已經戰敗了,只是俄國還沒有倒下。如果鬆開了勒在俄國脖子受到絞索,這頭巨大的北極熊就能緩過氣來,並具再次對我們構成威脅。在軍事上,我們做得已經足夠好了。要想徹底打敗俄國,我們只欠缺最後一個必要條件。”

“什麼?”

“在俄國製造一場足以毀滅羅曼諾夫王朝的大規模動亂。”

“這……”

“如果你相信我的判斷,那麼就再堅持幾個月。”

“這麼說,你很有把握?”馮承乾點了點頭,說道:“除此之外,你還要去找到一個人,並且把他送回俄國。”

“誰?”

“一個至關重要的人!”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0:33 PM

第一百三十一章帝國末日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俄國十月革命的發起者就是由魯登道夫送回俄國的,只不過那是兩年之後的事情。歷史已經改變,俄國的國內動蕩已經引燃了革命的烈火,因此提前兩年爆發革命並非不可能。

兩天後,魯登道夫就找到了馮承乾說的那個人。馮承乾與提爾皮茨也向德皇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雖然德皇覺得沒有必要等待四個月,而且法金漢一直在強調盡快對法國發動戰略進攻的重要性,但是德皇最終還是答應了魯登道夫等人的請求,決定到一九一六年,再把重點轉移到西線。

為此,馮承乾與提爾皮茨也做出了擔保。簡單的說,就是在一九一五年,帝國海軍必須保證北海航線暢通無阻,繼續對英國皇家海軍施加壓力。其實,根本用不著等到一九一五年底。

兩天後,沙皇尼古拉二世逃離了聖彼得堡,並且派遣哥薩克騎兵前去鎮壓暴亂。可惜的是,一直被沙皇當做禦林軍的哥薩克騎兵不但沒有鎮壓起義者,還在到達聖彼得堡之後,加入了起義大軍。原因很簡單,勇猛的哥薩克騎兵都不想繼續打下去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超過一百萬哥薩克騎兵成了炮灰,而且沙皇的強制徵兵令,讓更多的哥薩克年輕人去送死。

八月二十四日,起義者占領了聖彼得堡。面對洶湧的革命浪潮,尼古拉二世不得不做出妥協。

八月二十五日,尼古拉二世宣佈任命較為開明的尼古拉大公爵,也就是他的表兄為全權大臣,負責起草改革法案。只是,在最關鍵的問題上,沙皇沒有做出讓步。

這就是,立即與軸心國集團進行算戰談判。顯然,沙皇並不打算結束這場。也許,在尼古拉二世看來,他給英法做出的承諾遠遠高於本國民眾的利益。事實上,尼古拉二世並沒打算跟革命者進行談判協商。

在任命尼古拉大公爵制訂改革法案的時候,沙皇也在秘密調集軍隊,準備奪會被革命者控制的聖彼得堡。

八月三十日,一名俄軍逃兵洩露了沙皇的秘密。

九月一日,克倫斯基宣佈組建資產階級政府。次日,革命軍隊控制了夏宮,囚禁了在此遙控指揮俄軍的沙皇與皇室成員。次日,克倫斯基的資產階級政府開始與英法接觸。

有趣的是,克倫斯基並沒有打算讓俄國退出戰爭,而是在得到英法的保證之後,決定繼續打下去。當然,這也與英法有關。英法需要的是一個還能打的俄國,而不是一個退出戰爭的俄國,至於誰來主宰俄國,並不重要。也就是說,只要克倫斯基願意打下去,英法就願意承認其政權的合法性。

這也正是英法開出的條件,即只要克倫斯基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妥協,那麼英法就會承認其為俄國的唯一政權。當時,英法甚至暗示克倫斯基,在戰爭結束之後,將協助克倫斯基組建民主政府。

結果,克倫斯基違背了起義時做出的承諾。他沒有宣佈停戰,而是向布魯希洛夫下達了命令,要求俄軍在九月份發動一次進攻,以此證明俄國不會退出戰爭,也不會向霸佔著俄國領土的軸心國妥協,更不會因為政權變更而承認戰敗。

俄軍有能力發動進攻嗎?布魯希洛夫只是軍人,既然現在是克倫斯基做主,他只能聽從命令。可惜的是,在他的對面,魯登道夫也做好了準備。

九月十二日,俄軍在東線率先發動進攻,但是當天就被德軍打了回去,隨即俄軍的進攻變成了全面潰退。接下來的三天之內,無心作戰的俄軍損失了一百五十萬官兵。

九月十六日,布魯希洛夫不得不命令前線俄軍放棄進攻,轉為就地防禦。因為一下子俘虜了上百萬俄軍,而且“巴巴羅薩行動”的戰俘還沒有安置妥當,所以德軍也不得不停止進攻。不然的話,洶湧而來的俄軍戰俘、或者說那些主動投降的俄軍官兵將拖垮德軍。

這次進攻,不但葬送了一百多萬俄軍,也葬送了克倫斯基政權。在鳴金收兵的當天,魯登道夫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委派專人,把馮承乾讓他找到的那個人送回俄國。此舉,等於在俄國內部埋下了一個火種。

九月底,聖彼得堡再次爆發大規模暴動。數十萬起義者走上街頭,要求克倫斯基政權立即停止一切戰爭行為,馬上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停戰談判,結束這場已經奪走了數百萬俄國人性命的戰爭。

與當初的沙皇一樣,克倫斯基沒有妥協,而是出動軍隊進行鎮壓。顯然,克倫斯基不比沙皇好多少。從某種上講,克倫斯基只是一個政治野心家,他的目的不是率領俄國走出戰爭深淵,而是借助這場戰爭奪取政權,甚至是取代沙皇,成為俄國的最高統治者。

可惜的是,絕大部分俄國人並不想打下去。

十月二日,聖彼得堡的暴動演變成了第二次革命。克倫斯基派出去的鎮壓軍隊不但沒有把槍口對準起義者,反而調轉槍口。當天,俄國波羅的海水兵也加入了起義行動,在日俄戰爭中僥幸逃脫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向克倫斯基政權打響了第一炮,起義者軍隊迅速占領了冬宮。

面對洶湧的起義浪潮,克倫斯基的表現還不如沙皇。當晚,克倫斯基在英國外交人員的陪同下,偽裝成外交官,躲進了英國大使館,並且在兩日後離開了俄國。

十月五日,俄國無產階級政府成立。

當天,這個新生的政權就向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出了停戰信號,要求立即停止一切軍事行動,進行停戰談判。收到消息的時候,馮承乾已經回到威廉港。俄國願意停戰,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無疑是最好不過的事情了,因為這意味著東線的兩百萬德軍能夠開赴西線。

這更加意味著,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在英國的戰爭力量處于穀底的時候,在西線發動戰略進攻。甚至可以說,這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了在一九一六年結束戰爭的希望。至少,在帝國陸軍把主力全部集中在西線之後,有望在一九一六年結束歐陸戰爭。

當天晚上,馮承乾就急匆匆的趕回柏林。他要做的,不是讓德皇趁火打劫,而是……

可惜的是,他來晚了一步。

下午,魯登道夫就趕了回來,親自向德皇提出,應該借這個機會,讓俄國簽署一份極為苛刻的條件,比如割讓部分領土,賠償戰爭損失等等,補償帝國遭受的損失,同時抽空俄國復興的基礎。

魯登道夫想得沒錯,問題是有這個現實需求嗎?

要知道,俄國不是在戰場上戰敗的,而是因為內部問題而戰敗的,因此俄國已經在這場戰爭中賠光了老本,除了那些荒涼的土地之外,根本沒有值得帝國垂涎的好處,而帝國獲得俄國的領土,又有什麼好處呢?

“你是說,寬容處置俄國?”

“陛下,我知道,對待俄國這樣的國家,任何寬容都沒有用,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當前的實際情況。”

德皇笑了笑,讓馮承乾說下去。

“如果俄國還有能力打下去,就肯定不會向我們乞求和平。所有跡象都表明,俄國已經沒有能力打下去了。也就是說,俄國已經耗光了資源。就算我們迫使俄國簽署了一份不平等的停戰條約,也不見得能夠從俄國撈到多少好處。別的不說,俄國根本沒有足夠多的糧食來養活所有人,又哪有能力向我們致富戰爭賠款呢?既然我們不可能從這份停戰條約中獲得實質性的好處,為什麼要為下一場戰爭埋下呢?”

馮承乾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任何不平等條約,都不可能帶來真正的和平。我們不可能徹底打垮鼎國,也就不可能阻止俄國在數十年後復興,再次成為我們的頭號勁敵。也許,一份平等的停戰條約也不可能帶來永久的和平,但是至少能夠減輕我們的戰爭負擔,而且與俄國保持良好關系,讓我們獲得更多的好處。”

“什麼樣的好處?”

“讓我們暫時不用提防俄國,可以把部署在東線的兵力降到最低限度,從而集中兵力對付英法。”

德皇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表示明白馮承乾的意思。

“當然,必要的懲戒也不可少。”

“你的意思是……”

“比如,可以讓俄國簽署一份長期貿易協議,讓我們能夠以較為低廉的價格從俄國獲得維持戰爭所必須的物資。”馮承乾看了德皇一眼,又說道“如果有必要,我們甚至得幫助俄國恢復生產。不管怎麼說,英法還沒有戰敗,而且誰也不能保證英法一定會在明年戰敗,我們得做好長遠打算。”

“看來,你比魯登道夫考慮得更加長遠。”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1:13 PM

本帖最後由 舞闕樓影 於 2013-4-4 05:59 AM 編輯

第一百三十二章轉折點

說服德皇之後,馮承乾得到了一個新的任命,以帝國海軍代表身份參與對俄談判。

十月十日,馮承乾與代表帝國陸軍的霍夫曼上將到達坦能堡。

這一天,俄國發生了一件震驚全世界的事情:無產階級政權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處決了沙皇、皇后、皇儲、以及所有皇室成員。事件的起因,在沙皇身上。被囚禁在夏宮之後,沙皇並沒死心,一直在積極聯系那些忠於皇室的軍隊,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

十月六日,得知無產階級政權準備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停戰談判,沙皇沉不住氣了,準備利用忠於他的軍隊發動政變,推翻無產階級政權。可惜的是,替沙皇辦事的人並不牢靠,把消息透露給了無產階級政權。陰謀敗露之後,沙皇決定逃亡,並且設法買通了幾名看守他的軍人。只能說,沙皇的運氣並不好。十月十日,看守冬宮的軍隊輪換,沙皇的叛逃行跡敗露。為了防止沙皇逃離俄國,製造更大的麻煩,無產階級政府在當天晚上就下達了處決沙皇的命令。

就此,羅曼諾夫王朝成了歷史名詞。收到消息的時候,馮承乾並不覺得驚訝,因為在他熟知的歷史中,沙皇也是被無產階級政權處決的。不同的是,只是提前了兩年而已。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像馮承乾這麼淡定。霍夫曼就非常震驚,大概在他這種深受傳統思想影響的軍人眼裡,平民處決君主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要知道,在歐洲人的觀念裡,別說平民,一個國家的君主都沒有權力處決另外一個國家的君主。只是,沙皇並非第一個被處決的歐洲君主,在他之前還有英國國王與法國國王。

這件事,讓霍夫曼這樣的聰明人認識到。這場戰爭毀滅的不僅僅是平民,還有那些存在了數百年的大帝國。俄國是第一個倒下的帝國,但肯定不是最後一個。在大戰結束前,還會有更多的帝國消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會名列其中嗎?顯然,這不僅僅是霍夫曼的擔憂。

十月十一日,德皇就發來電報,要求暫緩與俄國進行停戰談判。顯然,德皇對這群“弒君者”也心存戒備。問題是,與俄國停戰,對帝國的好處更大。

可以說,德皇只是一時用氣。如果錯過這次機會,就算俄國已經沒有威脅,帝國也得不到半點好處。別的不說,在沒有簽署停戰協議的情況下,帝國陸軍就不能大幅度削弱東線兵力,也就無法在西線集結足夠的作戰部隊。對於接下來的戰鬥而言,能否在西線投入足夠的兵力將其到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天,德皇就改變了態度,答應繼續與俄國進行停戰談判。

十月十四日,俄國談判代表到達坦能堡。

因為帝國沒有開出過高的條件,而且俄國無產階級政權也真心誠意的想結束戰爭,所以談判進行得非常順利。兩天之後,雙方就達成了初步意見,即認為停戰對雙方都有利。

十月二十日,俄國無產階級政權正式接受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的條件,即在正式簽署停戰協議之後立即實現全面停火,俄國在未來五年之內,每年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支付四億帝國馬克的戰爭賠款,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允許俄國以等價貨物支付賠償。此外,俄國還將向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與羅

馬尼亞支付戰爭賠款,並且分別與這三個國家簽署停戰協議,德意志第二帝國則負責促成全面停戰。

顯然,這是一份相對平等的停戰協議。只是,談判沒有結束。

俄國代表在接受了帝國提出的要求之後,也提出了一項要求,即德意志第二帝國幫助俄國進行戰後重建,比如為俄國提供工業設備、幫助俄國培訓工人、協助俄國修建鐵路與公路等交通設施等等。當然,這都不是無償的。在此期間,俄國將為帝國提供石油、煤炭、糧食等物資。顯然,俄國提出的要求在德皇的預料之外。

只是,這在馮承乾的預料之中。在俄國代表提出要求後,馮承乾就給德皇發了一份電報,詳細闡述了幫助俄國進行戰後重建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別的不說,如果能夠讓俄國的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準,那麼俄國就將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後盾。此外,俄國出產的石油、煤炭、鐵礦石、優質木材都是帝國急需的戰爭物資。當然,馮承乾沒有只看到好的一面。

在電報中,馮承乾也明確提到,俄國依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當俄國再次變得強大,一定會成為帝國的勁敵。為此,馮承乾提出,應該在接受俄國的提議時,附加一些必要的條件。比如與俄國簽署一份時限更長的和平協議,確保俄國在帝國的戰後恢復期內不至於構成威脅。此外,還必須在帝國與俄國之間構築一道緩沖區,隔開帝國與俄國,避免發生直接沖突。

十月二十一日,德皇把馮承乾召回柏林,詳細商討了這個問題。顯然,德皇對馮承乾的提議很感興趣,對俄國的資源更感興趣。別的不說,僅僅是俄國的糧食,就有足夠的吸引力了。

雖然帝國海軍的奮戰,解除了英國皇家海軍對帝國的全面封鎖,但是帝國依然存在較大的糧食缺口。到一九一五年九月,帝國已經第三次降低了配給額度,把成人的日均口糧降低到了二點四千克。如果戰爭持續下去,到一九一六年九月,恐怕得把成人的日均口糧降低到一點五千克。相反,在英國與法國,糧食根本不是問題。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的糧食,足夠確保英國人與法國人不會因為戰爭餓肚皮。事實上,到這個時候,英國與法國都沒有實施嚴格的配給制,民眾依然能夠在市場上買到足夠的糧食。此外,在經過了戰爭初期的恐慌之後,英法民眾對糧食的需求也沒有之前那麼大了,糧價不但沒有上升,反而因為大量囤積糧湧入市場而有所降低。

可以說,如果能用帝國的工業產品去換取俄國的糧食,那就再好不過了。最終,德皇采納了馮承乾的大部分建議。

十月二十四日,馮承乾回到坦能堡,以德皇代表的身份,正式向俄國提出,只要俄國能夠接受帝國提出的兩個條件,那麼帝國就可以接受俄國提出的挑戰,在協議正式生效之後幫助俄國進行戰後重建。

這兩個條件就是:承認波蘭獨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簽署為期四十九年的和平條約。兩天之後,俄國無產階級政府做出了正面回答,接受這兩個條件,即俄屬波蘭成為獨立國家,並且簽署正式的和平條約。接下來,就是更加深入的談判了。

馮承乾沒有參與細節談判,在十月三十日回到威廉港。

十一月十一日,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俄國的談判正式結束,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與羅馬尼亞也在此之前與俄國簽署了停戰協議,並且加入到了對俄和平談判中來,承認了俄國在戰後的獨立地位。

當天下午,德俄正式簽署了《坦能堡和平條約》。

晚上十二點,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羅馬尼亞正式與俄國實現全面停戰。按照約定,在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前,俄國將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一百五十萬噸糧食,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則將在此期間遣返一百五十萬俄國戰俘,在一九一六年六月之前遣返所有俄國戰俘。

俄國退出戰爭,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關鍵轉折點。消息傳來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舉國歡騰,因為能夠在一年多內擊敗俄國,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

十一月十二日,德皇下詔,全國放假一天,並且為所有國民增發一個星期的配給。

當天,魯登道夫正式成為西線德軍總司令,霍夫曼接任東線德軍總司令的職務,負責對俄善後工作。這一天,馮承乾也得到了嘉獎。因為在對俄談判中做出重大貢獻,最大限度的捍衛了帝國利益,為帝國開創了一個難得的和平局面,所以德皇特意授予馮承乾大公爵爵位,同時晉升馮承乾為帝國海軍上將,兼任公海艦隊司令。

這道詔書,讓馮承乾有點措手不及。隨後,他才知道,希佩爾也收到了新的任命,接替提爾皮茨擔任帝國海軍司令,而提爾皮茨僅擔任帝國海軍戰爭大臣。不管怎麼說,德皇的安排還算妥當。

後來,馮承乾才知道,是提爾皮茨主動向德皇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從而讓馮承乾能夠指揮公海艦隊作戰。戰爭還沒結束,帝國海軍的壓力並沒減輕,所以需要馮承乾留在帝國海軍。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舉國歡慶的時候,戰線的對面,英法的情況就不這麼樂觀了。俄國在開戰一年多後戰敗,讓很多英法民眾認識到,別說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否避免俄國那樣的下場都是個問題。

俄國戰敗之後,英法還有勝算嗎?!



第一百三十三章生死關頭

俄國戰敗,把英法逼入了絕境。

十一月三十日,英國下議院以全票贊成,通過了首相博納一勞提交的強制徵兵法案,要求所有適齡英國公民服兵役。次日,英國下議員以絕對多數票,通過了海軍的戰時戰艦建造規劃法,把一九一六年的海軍軍費由原先訂下的十二億英榜提高到二十四億英榜,新增十艘主力艦的訂單。十二月,英國下議院還通過了一項決議,即要求所有自治領必須全力協助宗主國。

可以說,到這個時候,英國才算真正進入了戰爭狀態。

問題是,現在才開始動員,未免也太遲了一些。別的不說,就算在一九一六年追加建造了十艘主力艦,最快也要到一九一八年底、甚至是一九一九年才能建成服役,根本趕不上最關鍵的時期。

與英國一樣,法國也在十一月與十二月通過了多項與戰爭有關的法案。只是,法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即在一九一五年底採取的任何措施,都難以在數個月內收到成效。

已經有足夠多的跡象表明,接下來的幾個月將決定歐戰的勝敗。別的不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絕對不會給英法太多的時間,肯定會在一九一六年上半年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略進攻。更重要的是,在得到來自東線的援軍之後,德軍在西線將獲得足夠明顯的兵力優勢。如果英法聯軍無法在一九一六年上半年頂住德軍,那麼法國肯定會在一九一六年戰敗。

法國戰敗了,英國還有得打嗎?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只有一支強大的陸軍,英國還沒有必要擔心什麼,因為英吉利海峽足以當住所有來自陸地上的敵人。問題是,現在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擁有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強悍的陸軍,還擁有一支不亞于英國的海軍。在這支強大海軍的支持下,狹窄的英吉利海峽就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鴻溝了。

可以說,只要法國在一九一六年戰敗,英國最多再堅持一年。相反,即便法國最終戰敗,但是只要堅持到一九一七年、最好是一九一八年,等到英國的戰爭政策開始發揮作用,那麼英國至少能夠確保在海洋戰場上擊敗對手,從而避免被德意志第二帝國擊敗。

由此可見,一九一六年是最為關鍵的一年。問題是,僅靠英法,以及英國的自治領,根本不可能擊敗強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此,英法就需要拉攏更多的盟友,特別是有實力的強國。

這次,急的不僅僅是英國,還有法國。十二月,法國正式向義大利做出承諾,只要義大利加入協約國集團,除了在戰後把奧匈帝國侵佔的地區歸還給義大利之外,還將把法意邊境上存在爭議的地區劃給義大利,並且承認義大利在地中海的主導權。

緊接著,英國也明確表示,將承認義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權地位。問題是,義大利的領導人也不是笨蛋。在英法開出這些條件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如日中天,而且奧匈帝國也走出了戰爭初期的失敗陰影。在義大利當局看來,英法的承諾不過是建在空中的閣樓。說得簡單一些,如果協約國集團打輸了這場戰爭,那麼英法的承諾就沒有半點價值。

再說了,如果義大利加入軸心國集團,就算沒有辦法獲得由奧匈帝國控制的地區,也至少能夠得到與法國存在正義的領土,而且同樣能夠得到地中海的霸權,甚至能夠把英國徹底趕出地中海。正是如此,在英法開出新的價碼後,義大利也變卦了。

在回應法國的時候,義大利明確提到,法國不但要在領土上做出讓步,還要在戰後撤銷地中海艦隊,並且在戰爭期間把遠東、非洲與南美州三分之二的殖民地轉讓給義大利,義大利才會考慮參戰。

在回復英國的時候,義大利直接提到,英國承認義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權,就得把直布羅陀要塞、馬耳他島、亞歷山大港與蘇伊士運河交給義大利管理,不然英國做出的任何承諾都毫無意義。

有趣的是,在漫天要價的同時,義大利卻降低了自身的義務。當時,義大利只承諾在巴爾幹半島與亞得裡亞海用兵,不參與西線戰鬥,也不參與英法聯軍在其他戰場上的行動。說白了,就是義大利單獨在阿爾卑斯山南面開辟一條戰線。

對英法來說,義大利的要求顯然太高了,而且所付出的代價太低了,義大利參戰的意義也不夠明顯。事實上,這個時候的義大利更加傾向於加入軸心國陣營。

在與英法接觸的時候,義大利的特使已經到這柏林,主動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提出,只要德意第二帝國承認義大利在地中海的霸權、在戰後讓義大利控制法國南部地區,並且讓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做出適當讓步,比如由義大利控制克羅地亞地區,那麼義大利就立即以軸心國成員身份參戰。

前兩個問題還簡單,德意志第二帝國早就做出過類似的承諾。關鍵在第三個問題上,即奧匈帝國不見得肯在巴爾幹半島上做出讓步。要知道,在一年前的困難時期,奧匈帝國都沒有答應讓義大利插足巴爾幹半島,現在軸心國集團已經取得了戰略上的重大勝利,奧匈帝國更不見得會讓義大利控制克羅地亞地區了,而德意志第二帝國顯然不可能替奧匈帝國做主。

當然,在義大利提出的第一個要求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別忘了,奧匈帝國也是地中海沿岸國家,而且奧斯曼帝國就在地中海東面。如果答應了義大利的請求,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肯定會得罪兩個已經參戰的盟國,因此義大利參戰帶來的不一定是正面影響。

在義大利依然搖擺不定的時候,英法把注意力轉向了那些遠離戰場的國家。美國就不用多說了,博納一勞已經準備在十二月底前往華盛頓,直接向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參戰請求。當時,在英國當局看來,美國參戰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此一來,真正需要花精力應付的,還是遠東地區的日本。如果日本肯參戰,那麼英法就能獲得一個強有力的支援。問題是,這個時候要想讓日本參戰,就得開出更高的價碼。

十二月十日,英國首先表態。只要日本參戰,英國將把所有在華利益、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在華利益全部交給日本,並且把新加坡等西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一併交給日本,承認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霸主地位。事實上,這已經超出日本當初提出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這等於讓英國退出了西太平洋地區,退回到了印度洋。可惜的是,日本並沒感到滿足,而是明確提出,英國在從西太平洋撤退之後,還得與日本分享印度。雖然日本沒有提出在印度獲得殖民地,但是明確提到,日本企業與商品在印度必須享受與英國同等的待遇。也就是說,英國得全面開放印度市場,在印度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

當時,英國差點就接受了日本的要求。只是,在英國當局做出回復之前,日本突然變卦,不但要求英國開放印度市場,還要英國開放印度的資源產地,即日本在印度享有與英國同等的資源獲取權,不然日本不會以協約國成員身份參戰。

英國能夠接受這樣的要求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如果英國答應了日本的要求,就等於把印度交給了日本,喪失了最有價值的殖民地。這個時候,法國也在積極拉攏日本。

為了讓日本參戰,並且派兵參與歐洲戰爭,法國提出把臺灣、越南、柬埔寨等殖民地移交給日本,並且承認日本的在華利益。問題是,法國的立場並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

擺在英國面前的問題是,如果要讓日本參戰,就得放棄西太平洋,甚至印度洋,丟掉花了一百多年才建立起來的亞太殖民地體系。當然,日本在提出要求的同時,也開出了足以讓英國心動的條件。

這就是,日本不但將派遣艦隊前往地中海與北大西洋協助英國皇家海軍,還將派遣一支人數不少於五十萬的陸軍去歐洲參戰。也正是如此,法國才表現得如此積極。只不過,在一九一五年底,英法在日本身上做出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收到成效,因為在英國國內,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如果為了換取日本海軍參戰而丟掉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所有殖民地與海外市場,那就太得不償失了。如此一來,即便博納一勞打算做出犧牲,國會議員與民眾也不會答應。

沒辦法及時拉日本參戰,英國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美國身上了。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美國頂得上十個日本。別忘了,日本只是西太平洋的暴發戶,而美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了,其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德意志第二帝國。更重要的是,美國有更多的人口,還擁有更加豐富的自然資源。

只要美國肯參戰,法國就能在一九一六年經受住責死考驗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1:21 PM

第一百三十四章黔驢技窮

美國會參戰嗎?如果在一九一五年上半年,只要英法、特別是英國能夠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美國就肯定會參戰。可惜的是,英國當局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機。等到英國佬發現,如果沒有美國,協約國集團將打輸這場戰爭的時候,再要美國參戰,就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了,甚至不大可能。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早在一九一四年底,英國就在慫恿美國參戰。雙方進行秘密接觸的不是政府官員,而是銀行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戰爭的最大獲益者就是銀行家,因為戰火摧毀了一切,而這正是銀行家牟取暴利的基礎。

當時,美國的銀行家明確提出,要讓美國參戰,英國必須答應一個條件,即承認美國銀行體系的霸主地位,也就是承認美元的國際地位,由美國銀行掌控國際金融,美元至少應該獲得與英榜平等的地位。

可惜的是,高傲的英國人拒絕了這個並不算高的要求。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雖然美國銀行開始資助英國,為英國發放了大量戰爭貸款,但是也同時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了戰爭貸款,並且使美國銀行家制訂了一系列的行動準則,即根據戰場局勢,在交戰雙方身上各押一定比裡的賭注,以此確保在戰爭結束之後,美國是最大的贏家。

正是如此,在挪威海戰之後,美國銀行家開始看好德意志第二帝國。由此可見,如果在一九一四年底或者一九一五年初,英國當局能夠認識到,即便英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也會輸掉世界霸權,從而理智的承認美國的霸主地位,至少與美國分享世界霸權,那麼美國就會參戰。

可惜的是,當時英國當局沒有人認清這一點。甚至可以說,直到挪威海戰結束,英國當局也沒有如此清醒的認識,仍然認為英國能夠通過取勝,保住排他性的世界霸權,讓所有敢於覷覦英國霸主地位的國家退避三舍,繼續維持獨霸局面。

等到英國當局認清楚這一點的時候,已經為時太晚了。挪威海戰之後,英國政府正式開始與美國聯邦政府接觸,並且暗示美國當局,只要美國參戰,英國就將承認美國擁有同等的國際地位,與美國共同分享全球利益,甚至承認美國在海權上擁有與英國同等的地位。

問題是,美國當局此時己經認識到,參戰的風險、以及所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說白了,英國提出的條件,遠遠抵消不了美國付出的代價。結果就是,美國當局、或者說是在幕後主導著美國政權的利益集團,特別是銀行與軍火利益集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英國皇家海軍在戰後必須退縮到北大西洋中線以東,放棄在大西洋沿岸的所有殖民地,在其他殖民地承認美國擁有同等的權益,並且由美國主導國際金融。顯然,這樣的要求,超過了英國的承受範圍。

拖了幾個月,隨著沙皇俄國倒下,英國拖不下去了。相反,美國卻可以隔岸觀火。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只要維持之前的政策,即在占據了優勢的一方身上押更多的賭注,美國就將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勝利者。說得簡單一些,不管是協約國集團、還是軸心國集團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戰火都將摧毀參戰的歐洲列強,勝利的一方根本不可能在戰後成為世界級大國。到時候,呆在戰場之外的美國,憑借雄厚的國力、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將自然而然的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至少能夠獲得與英國同等的地位,與英國分享全球霸主的好處。

更重要的是,這個結局不由英國當局的主觀意願決定。說得簡單一些,就算英國不肯服輸,而且擊敗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會因為巨大的戰爭消耗淪落為二流國家。相反,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也同樣會因為巨大的戰爭損失,無法在戰後填補英國崩潰所留下的勢力真空,更不可能立即與美國打上一仗,因此美國將順理成章的取代英國。

如此一來,是否參戰對美國獲得的利益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那麼,美國還會積極參戰嗎?

十二月二十四日,博納一勞到達華盛頓。雖然威爾遜非常熱情的迎接了遠道而來的客人,並且專門在白宮為博納一勞舉辦了聖誕節晚會,但是在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威爾遜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素質,沒有輕易做出讓步。

對博徑勞來說,一九一五年的聖誕節過得並不輕松。有趣的是,威爾遜在款待博納一勞的時候,美國國務卿卻在接待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特使。更讓博納一勞沒有想到的是,在他離開華盛頓的第二天,美國國會批準了一項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貸款法案,把由聯邦政府擔保的貸款額度提高到了四十億帝國馬克,並且允許德意志第二帝國延遲償還之前的貸款。

顯然,博納一勞的華盛頓之行沒有獲得任何實質性的好處。當然,這也與戰場局勢有關。

從十一月開始,帝國海軍用於封鎖英國本土的艦艇已經超過三百艘,其中包括一百二十艘潛艇。為了避免開罪美國,帝國海軍在英國本土周圍,特別是在北大西洋方向上設置了兩道封鎖線。外圍封鎖線由破交戰艦負責,任何經過該區域的船隻都需要接受帝國戰艦的檢查,如果運載了禁運品,將由帝國戰艦押送到帝國港口,在卸下貨物之後才準出港。內層封鎖線由潛艇負責,任何進入該區域的船隻都將在未經警告的情況下予以擊沉,而且帝國不對此承擔任何責任。

這麼做,主要就是防止誤傷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商船。當時,帝國已經正式向美國發出了外交照會。帝國並沒有錄奪美國的自由航行權,只是要求美國嚴格遵守中立原則,不向交戰雙方提供戰爭物資,而且帝國願意為美國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船隻提供安全擔保,即帝國海軍戰艦不會襲擊在非交戰區域航行的美國船隻,但是不保證進入交戰區域的美國船隻不會遭到襲擊。

嚴密的封鎖,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運往英國的物資大大減少,二是流入帝國的物資大大增加。原因很簡單,美國的企業已經開足馬力,為交戰國生產各類物資,而這些企業肯定不會因為英國遭到封鎖而降低生產速度。大量物資生產出來之後,總得找到買家。在英國沒法購買的情況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美國商品的最大買家,也因此成為了美國的主要債務國。

只是,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還不是美國的最大債務國。擺在英國當局面前的問題是,要想讓美國參戰,就要讓美國在英國下更多的賭注,也就需要在美國獲得更多的貸款,並且把這些貸款用來購買美國的商品,讓英國成為美國企業的最大客戶。

為此,英國只有一條出路:奪回制海權,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全面封鎖。說得簡單一些,只要美國的商品還在源源不斷的運往德意志第二帝國,那麼美國銀猝發放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貸款就將越來越多,美國下在德國身上的賭注也就越來越大。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債務超過了英國,那麼美國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幫助英國,而會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國。

也許有人會說,美國的通用語言是英語,而且白人主體是英國後裔。別忘了,在美國的白人族群中,僅次於英國後裔的就是德意志後裔,而且說德語的美國人不比說英語的美國人少多少。更重要的是,美國早已獨立,而且在獨立期間與英國的關系並不融洽。

美國人在追求美國人的利益,而不是在為前宗主國服務。如果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給美國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那些最大的利益獲得者,也是那些操控著美國政治的利益集團就不會為英國服務。如果說,英國在此時就已束手無策,那還太早了一點。

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二日,英國海軍大臣費希爾到達華盛頓,向美國提出再美國感興趣的殖民地租借戰艦。顯然,英國佬並不笨。

在大局的影響下,美國參戰的可能性並不高,因此在沒有辦法讓美國參戰的情況下,如果能夠獲得一些好處,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而英國最想獲得的,也是最需要獲得的就是美國海軍的戰艦。

看得更長遠一些,如果能夠用美國的戰艦扭轉敗局,說不定還能拉美國下水。說得簡單一些,如果英國皇家海軍能在海洋戰場上取勝,再次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全面的海上封鎖,那麼美國就會再次把賭注押在英國身上,甚至會為了幫助英國打贏這場戰爭而直接參戰。顯然,英國佬非常精明。

問題是,向處於戰爭狀態的國家出租戰艦,符合中立原則嗎?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misshohohin 發表於 2013-3-28 11:25 PM

第一百三十五章租借

雖然知道費希爾專程前往美國不會有什麼好事,但是馮承乾也沒有想到,美國會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偏袒英國。

一月二十五日,馮承乾急匆匆的返回柏林,找到了提爾皮茨。

“消息已經得到證實,美國總統與國會軍事委員會已經原則上答應了費希爾的提議,現在這差外交委員會表態了。”提爾皮茨嘆了口氣,說道“根據我們獲得的情報,英國將用迪戈加西亞、百慕大群島、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跟美國交換八到十艘戰列艦,並且爭取獲得更加直接的軍事援助。”

“什麼意思?”

“如果有可能,美國將派遣海軍官兵以志願者的身份參戰。”

“美國會這麼做嗎?”馮承乾很是驚訝,說道“果真如此的話,美國就赤裸裸的踐踏了中立原則。”

“你覺得,美國當局會在乎這些嗎?”

“這……”

“之前,你就跟我說過,主導美國的不是白宮與國會的政治家,而是那些控制著美國經濟命脈的資本家。“馮承乾長出口氣,強迫著自己冷靜下來。

“我們早該料到,遲早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提爾皮茨從抽屜裡拿出一份文件,交給了馮承乾。“這是駐美大使發回來的資料,你的疑問全在這裡面。恐怕不管我們做什麼,都無法改變即將出現的事實了。”

馮承乾暗自嘆了口氣,翻開了文件。只看了幾頁,他就明白了過來。

問題,不是出在美國的政治立場上,或者說美國根本沒有政治立場,而是在美國的經濟環節上。挪威海戰之後,帝國海軍取得了主動權,開始對英國進行戰略封鎖。由此,導致了一個直接後果,即由美國輸入英國的物資大大減少,而輸入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物資大大增加。問題就在這裡面。

雖然帝國對戰爭物資的需求也非常高,但是帝國的工業基礎更加雄厚,而且在至關重要的鋼鐵與煤炭上,帝國基本上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即便需要進口,也能夠從北歐的瑞典與挪威獲取,而且在俄國戰敗之後,來自俄國的煤炭與鐵礦石也十分充足,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基本上沒有從美國進口鋼鐵。相反,在挪威海戰之前,英國從美國進口的物資中,鋼鐵占了很大的比例。

結果就是,美國的鋼鐵出口量在這幾個月內直線下降。對工業化國家來說,鋼鐵產量意味著什麼?

在工業時代,鋼鐵產量甚至可以說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主要標準!大戰爆發前,美國已經超過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鋼鐵產量也穩居世界第一。大戰爆發後,來自交戰國的訂單,大幅度刺激了美國的鋼鐵產業,讓美國的鋼鐵企業紛紛擴產。

產量增加上去了,產品卻賣不掉,問題就出來了。更要命的是,憑借著北大西洋這道天然屏障,加上美國國內的反戰意識影響,美國自身的鋼鐵消耗並不大。別的不說,到一九一五年底,美國陸軍的總兵力還不到五十萬,海軍也沒有增加戰艦訂單。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交戰國的訂單,養活了美國的鋼鐵企業。現在,英國的訂單沒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又沒有多少需求,美國軍隊也沒有擴充,美國鋼鐵企業如何生存?更要命的是,在擴大產量的時候,幾乎所有鋼鐵企業都向銀行借錢,如果這些企業破產,那麼損失最大的就是美國銀行。

現在,美國沒有參戰的必要,因此出售軍火成為維持鋼鐵企業生存的主要手段。

“看來,你說得沒錯,我們確實無能為力。”

“這只是深層次的原因,如果考慮到美軍的意願,那就更加復雜了。”

“你是說…”

“雖然這場大戰只打了一年多,但是已經足夠讓所有人認識到,戰爭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些按照普法戰爭建立起來的軍隊,都無法在今後的戰爭中生存下來。美方肯定有類似的認識,所以美軍肯定會進行軍事改革。”提爾皮茨稍微停頓了一下“美國海軍受到的影響也不小“伊麗莎白女王”級已經經受了戰火的考驗,我們的拜仁級也即將開上戰場。在美國海軍中,卻沒有一艘能夠與這兩種戰列艦匹敵的戰艦,因此美國海軍肯定希望盡快建造新式主力艦。”

“問題是,國會不會批準海軍的造艦計劃。

“不是不會批準,而是國會的議員認為,美國海軍現有的戰艦,已經足夠維護美國的安全與利益了。”

“這……”

提爾皮茨笑了笑,說道:“這樣一來,美國海軍就需要處理掉手上的戰艦,才有機會建造新式戰艦。

馮承乾點了點頭,表示明白提爾皮茨的意思。

“當然,這也符合美國鋼鐵企業與銀行的利益,特別是銀行的利益。建造戰艦,將消耗大量鋼鐵,而且美國聯邦政府增加軍費預算,肯定得向銀行借貸,讓銀行家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好處。”

“如此一來,美國就會把落後的戰艦賣給英國。”

“如果賣,那就破壞了中立原則,所以最有效的辦法是借給英國。

事實上,費希爾也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提出租借,而不是采購。”提爾皮茨嘆了口氣,說道“當然,這兩者在實質上沒有區別。”

“這麼說,我們沒有辦法阻止這筆骯髒的買賣了?”

“怎麼阻止?”提爾皮茨反問了一句。

馮承乾回答不上來,因為在和平時期遵守的原則,在戰爭時期都成了空文。

“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最壞的打算。”提爾皮茨看了馮承乾一眼“現在你是公海艦隊司令,如果英國皇家海軍在美國獲得了數艘主力艦,你打算用什麼辦法來消除由此產生的影響?”

“不管怎麼說,我們不可能襲擊美國本土。”

“然後呢?”

馮承乾思索了一陣,說道:“當然,只要美英簽署了租借協議,正式把那些戰艦交給英國皇家海軍,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了。再說了,也許那些發戰爭財的美國佬做夢都希望我們能夠擊沉租借給英國的戰艦,因為這意味著英國會再次向美國求援,從美國手裡租借更多的戰艦。此外,美國當局也有類似的想法,因為那些戰艦被我們擊沉之後,英國就得賠上抵押的殖民地。”

“這麼說,你想阻止這支艦隊到達英國?”

“不管怎麼說,幹掉一支還沒有形成戰鬥力的艦隊,要比幹掉一支已經整合到一起的艦隊容易得多。”

“問題是,你能辦到嗎?”

馮承乾沉思了一陣,說道:“就算美國與英國簽署了租借合同,也不可能立即把戰艦交付給英國皇家海軍。更重要的是,英國皇家海軍沒有足夠的人手,肯定會設法招募美國海軍官兵。如此一來,怎麼也得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英國皇家海軍肯定恢復了元氣,而我們的實力也會有所提升。到底怎麼打,還得由實際情況決定。只有一點很明確,我們絕對不能等到英國皇家海軍準備就緒之後再動手,必須抓住這個機會,削弱英國皇家海軍的戰鬥力。如果讓英美艦隊整合到一起,不管我們做出多大的努力,擊敗英國皇家海軍的希望都十分渺茫。”

“也許,等不了幾個月。”

“你是說……”

“下個月,魯登道夫就會在西線發動進攻。雖然根據我掌握的消息,魯登道夫不見得能夠一舉打敗法國,但是肯定能讓英法聯軍吃足苦頭。魯登道夫的行動,肯定會促使英國加快租借戰艦的步伐。”

馮承乾長出口氣,神色也黯淡了下來。

“所幸的是,到下個月,你就能獲得四艘嶄新的戰列艦了。”

“這……”

“知道我為什麼要辭去海軍司令的職務嗎?現在我僅是海軍戰爭大臣,可以集中精力處理與戰艦建造有關的事情。”提爾皮茨笑了笑,說道“當然,四艘“拜仁”級戰列艦能夠提前完工,與陛下的支持也有很大的關系。此外,陸軍在東線取得戰略性勝利,也緩解了物資受到壓力,讓我們能夠分到更多的鋼鐵。”

“果真如此的話,那我們的勝算就更大了。”

“我的建議是,不要僅盯住那幾艘美國戰艦。只要我們放出風去,英國皇家海軍肯定會出動大艦隊去接應這批戰艦,而你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跟大艦隊好好打上一場,讓英國皇家海軍得不償失。”

馮承乾點了點頭,表示明白提爾皮茨的意思。

“對了,還有一件事。”

“什麼?”

“前兩天收到消息,傑利科已經恢復上將軍銜,也許會在近期重新成為大艦隊司令,貝蒂則有可能被免職。”

“這消息可靠嗎?”

“應該沒問題,畢竟貝蒂已經用行動證明,他並不是指揮大艦隊作戰的理想人選。”

“如果是傑利科來指揮大艦隊,那就有點麻煩了。”

“這是肯定的,但是你也沒有必要擔心什麼,畢竟主動權還在我們手上,而且傑利科也沒有更多的選擇。”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br><br><br><br><br><div></div>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