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加分活動八極拳資料庫發表區】
頁: [1]

cknckn2000 發表於 2008-6-29 02:11 PM

【加分活動八極拳資料庫發表區】

再次聲明一定要依格式發表

  【歷史淵源】
  
  【招式介紹】

  【晉級晉段介紹】

  【比賽方式】

  【相關組織、社團、道館介紹】

  【其他補充說明】<div></div>

bob23512351 發表於 2008-7-5 02:40 AM

【歷史淵源】

  八極拳發源於河北滄縣東南鄉,離城七、八十華裡的孟村一帶,俗稱八極窩。其實此地也是劈掛拳的老家,甚至比以劈掛拳聞名的羅畽還要盛行。在七、八十年以前,八極拳只有在滄縣和滄縣四周的鹽山縣、南皮縣和寧津縣一帶流傳。當地的土名叫巴子拳或鈀子拳,那是因為握拳時五指曲作鈀子形所以得名。也有少數稱其為開門八極拳,或是開門拳的,那是因為八極拳一上手就往人身上闖,撞開對方門戶、破壞對方的重心和平衡,因此而得名。

大約在明末清初的時代,門內擅文的人將其改名為今日所用的八極拳。北方巴子和八極都讀去聲(編者按﹕先師劉公的八極兩字發音類似〝霸忌〞),發音很近似,而文字較文雅。到清末,大家只知道八極拳,除了滄縣東南鄉的發源地還使用巴子拳的名稱而外,幾乎沒人知道八極拳的本名原是巴子拳。

巴子拳的創始人和時代均無可考。只有在紀效新書裏記載﹕『古今拳家………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今之有名者。』由八極拳古樸的風格來判斷,它的創始期不會太近代,大約在明朝初年(西元1368年)左右。

「八極拳」,又名「開門八極拳」,亦即《紀效新書》中所著的「巴子拳棍」,其發源地為河北省滄縣東南鄉,一般人俗稱此地為「八極窩」,於漢族羅曈和回族孟村之間流傳的拳法(兩者之間是有所不同的),而此拳術亦曾為滿清八旗兵所習的拳術之一。在這「八極窩」之中的居民大多有習八極拳的,而在這地方也有流傳「劈掛拳」的,所以在這地方上,這二門武術也有互相影響著的。但由於此方以前是十分保守的,故八極拳比較難傳出滄縣以外的地區;但就算是在滄縣之中,亦可見到招數是完全不同的八極拳。
  在北方,「巴」跟「鈀」的發音十分接近,故「巴子拳」本來的名稱應是「鈀子拳」。「鈀子」為農具之一,因為這拳術在手法上的形狀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命為「鈀子拳」。
  由《紀效新書》之中我們可以知道八極拳在明代已有相當的名氣的,但因「巴子拳」這名異常粗俗,故在門人之中有文采者將它改稱為「八極拳」。
  

  【招式介紹】

      八極拳的套路主要有金剛八式、金剛小架、金剛大架、八大招、小八極、大八極、六大開、大槍術、四郎寬、純陽劍等,拳勢以剛猛為主,以「沉墜勁」、「十字勁」為發力之道,再以「纏絲勁」為輔。其優點是在近距離時有極強的打擊力。「沉墜勁」是要求用者在運勁的時候可以十分穩定地沉勁;「十字勁」正如其名,有向四方八面發勁之意;「纏絲勁」是「十字勁」的進階,要勁力像螺絲般旋轉穿出來發勁。
  因為八極拳以「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兼用,這些位置均為人體較硬且較近本體的部位,是以發力較為迅猛、貼身近打、以短制長,但其缺點是若單練八極的話,則在遠距離時會較難作出攻擊,故一般武術家建議以劈掛掌作輔助。

  【晉級晉段介紹】
       無     (中國功夫很難去判斷晉級.就像太極拳有很多不同的派別.如何比較)
  【比賽方式】
       無
  【相關組織、社團、道館介紹】
       武壇.各大學或高中
  【其他補充說明】
       目前台灣的八極拳由李書文傳自劉雲樵.並由劉雲樵創辦武壇以教導
       劉雲樵大師的介紹    http://www.wutan.com.tw/character/lui.htm
       台北武壇網址http://www.wutan.com.tw/...<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世新 發表於 2008-8-16 10:43 PM

【歷史淵源】

八極拳發源於河北滄縣東南鄉,離城七、八十華裡的孟村一帶,俗稱八極窩。其實此地也是劈掛拳的老家,甚至比以劈掛拳聞名的羅畽還要盛行。在七、八十年以前,八極拳只有在滄縣和滄縣四周的鹽山縣、南皮縣和寧津縣一帶流傳。當地的土名叫巴子拳或鈀子拳,那是因為握拳時五指曲作鈀子形所以得名。也有少數稱其為開門八極拳,或是開門拳的,那是因為八極拳一上手就往人身上闖,撞開對方門戶、破壞對方的重心和平衡,因此而得名。

大約在明末清初的時代,門內擅文的人將其改名為今日所用的八極拳。北方巴子和八極都讀去聲(編者按﹕先師劉公的八極兩字發音類似〝霸忌〞),發音很近似,而文字較文雅。到清末,大家只知道八極拳,除了滄縣東南鄉的發源地還使用巴子拳的名稱而外,幾乎沒人知道八極拳的本名原是巴子拳。

巴子拳的創始人和時代均無可考。只有在紀效新書裏記載﹕『古今拳家………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今之有名者。』由八極拳古樸的風格來判斷,它的創始期不會太近代,大約在明朝初年(西元1368年)左右。





「八極拳」,又名「開門八極拳」,亦即《紀效新書》中所著的「巴子拳棍」,其發源地為河北省滄縣東南鄉,一般人俗稱此地為「八極窩」,於漢族羅曈和回族孟村之間流傳的拳法(兩者之間是有所不同的),而此拳術亦曾為滿清八旗兵所習的拳術之一。在這「八極窩」之中的居民大多有習八極拳的,而在這地方也有流傳「劈掛拳」的,所以在這地方上,這二門武術也有互相影響著的。但由於此方以前是十分保守的,故八極拳比較難傳出滄縣以外的地區;但就算是在滄縣之中,亦可見到招數是完全不同的八極拳。

  在北方,「巴」跟「鈀」的發音十分接近,故「巴子拳」本來的名稱應是「鈀子拳」。「鈀子」為農具之一,因為這拳術在手法上的形狀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命為「鈀子拳」。

  由《紀效新書》之中我們可以知道八極拳在明代已有相當的名氣的,但因「巴子拳」這名異常粗俗,故在門人之中有文采者將它改稱為「八極拳」。

  八極拳的套路主要有金剛八式、金剛小架、金剛大架、八大招、小八極、大八極、六大開、大槍術、四郎寬、純陽劍等,拳勢以剛猛為主,以「沉墜勁」、「十字勁」為發力之道,再以「纏絲勁」為輔。其優點是在近距離時有極強的打擊力。「沉墜勁」是要求用者在運勁的時候可以十分穩定地沉勁;「十字勁」正如其名,有向四方八面發勁之意;「纏絲勁」是「十字勁」的進階,要勁力像螺絲般旋轉穿出來發勁。

  因為八極拳以「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兼用,這些位置均為人體較硬且較近本體的部位,是以發力較為迅猛、貼身近打、以短制長,但其缺點是若單練八極的話,則在遠距離時會較難作出攻擊,故一般武術家建議以劈掛掌作輔助。

BY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0105565
  
  【招式介紹】

極拳分為「小八極」、「大八極」、「六大開」、「連環拳」四套基本拳法。



小八極原名「小鈀子」,為小架子。練習時姿勢較低而緩慢,其目的在求練氣,氣充則身健,身健則志壯,同時講求沉墜、撐張、穩重、勻稱等要領。



大八極原名「大鈀子」,為大架子,練習時姿勢開展,動作稍快,要求拳勢便捷,發勁猛脆,手法細膩,腳步靈活。



六大開,為八極拳重要拳法之一,除真正本門嫡傳弟子而外,外無傳者。所以,聞知其名者雖多,但曾練習過的人極少。這是本門繼小、大八極之後,極肆其技的緊要功夫。



連環拳,是八極拳之連環手法,不花俏求實用,其著法有36動,但變化無窮。每著講求冷、彈、快、硬,所謂:「猛如虎」、「狠如鷹」、「滑如油」、「冷如冰」,如此方能達到八極拳之最高境界。



八極拳原名「鈀子拳」,此乃握拳時五指作釘鈀狀而出名。

BY : http://bachi.myweb.hinet.net/intro.htm


  【相關組織、社團、道館介紹】

BY: http://www.bajiquanassoc.com/baji/main.htm

  【其他補充說明】

     八極拳之基本功

八極拳勁之訓練,有固定之次序。必須先習【沉墬勁】,再練【十字勁】,終至【纏絲勁】。如此依序行來逐步精進,以為本們各種拳勢發勁之基石。


一、沉墬勁(上左)︰不僅是練腿腳,乃是要將四肢百骸,每一部位,皆練得一運勁時,便有沉垂下墬,穩固而屹立如門山勢。

二、十字勁(上中)︰即向上下左右四方,作如同十字型的撐展的勁,就是要將【沉墬勁】中所凝聚的勁力,再向四面八方,抽引繃張的意思。

三、纏絲勁(上右)︰即將【十字勁】轉繞迴環,滾、攢、撐、裹而出之勁無往不復,流走周循,靈活、敏銳,可以隨遇而出,應感而發。

八極功法之表現於手足部位,也是最基本的功架,有【熊型】(熊步) 與【虎型】(通背)二功。

熊型為八極門所獨有,關係到勁道的訓練,亦關係應用的步法。而且練法很多,有熊幌、熊靠、熊擺、熊抗等步法之運用,姿式較為低,是訓練沉墬勁的好功法。

虎型則是上肢的訓練,以拔出肩背之勁為目的。其意是打【通】脊【背】,以暢功勁。但因為它訓練的動作在外觀上,乃是將左右二【臂】向前【捅】打的,所以也常書作【捅臂】。

八極氣功,以【哼】【哈】二氣為基本。但在做哼哈二氣的訓練之前,又必須經過氣沉丹田(蓄氣、納氣)與氣運周身(引氣、行氣)的兩步基礎功夫。第一先使你有氣可用,第二更能使你在不同的部位運用。等初步成功之後,再依身體不同的部位,做不同使用的時機,而分出鼻的【哼】,與出口的【哈】來配合動作,發勁致用。

習武應從基礎學起,也就是要從根本做起,習武一開始就應在基本樁步與步法,及拳法、掌法上要有一個正確認識,然後再痛下功夫,將基礎功夫紮實之後,再學基本拳術或其他功夫,就能事半功倍。

八極拳之步法

步法︰步法分搓步、碾步、磨盤步、綑步、鎖步、提籠換步。

搓步︰是雙腳併攏前衝,為整體勁,搓步須併步屈膝,同時不可離地太高。

碾步︰是在著地之時,以腳掌用力,腳跟外旋,用的是胯勁。

磨盤步︰是藉腰力帶動雙腳,與身體同時旋轉之整體勁,為一馬步架勢之步法。

綑步︰亦名為馬步,走的是外門,雙腳屈膝,以膝蓋用勁其架式,屬半馬步。

鎖步︰亦名弓步,走的是內門,以膝蓋用勁,其架式亦為不弓不馬步。

提籠換步︰有正面與側面之分。正面之提龍換步,是以腿勁促使雙腳迅速互換移位,側面之提籠換步,則須以腰勁為主帶動上身旋轉,以腿為輔,使雙腿迅速向左右移位。無論是正面或側面,皆屬一種轉守為攻的架式,在八極拳中,跺腳,及提籠換步,是攻擊移位之最獨特步法。

BY:http://bachi.myweb.hinet.net/intro.htm...<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CrowCharon 發表於 2008-8-19 10:32 AM

【歷史淵源】
      八極拳初名「巴子拳」。戚繼光紀效新書:「楊氏槍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可知此拳在明朝以前已經存在。而後代因「巴子」拳名較粗俗,乃改名「八極」。八極拳套路分為「小八極」、「大八極」、「六大開」、「八極連環拳」等。小八極是入門的套路,對打下基礎極其重要。其次便學習大八極,以掌握攻防的策略。到最後,才可以學六大開,以了解八極拳極其精妙的招法。這樣子順序學習一遍之後,還要重覆二次、三次,分幾個階段地練。所以如要學成,便必要花費很多年時間。至於八極連環拳的套路,是近代參照古傳的小八極、大八極和六大開的套路所選編成的。而劈掛掌則似薄刃輕刀,矯捷難禦。身法以腰為根,極遐舉遙擊之勢。若合八極並用,則可遠近無遺。故古來便有「八極參劈掛,神鬼都害怕」之諺。清同治初年,八極拳在河北滄縣一帶流傳。 李公書文先生,為河北滄縣孟村人,尤其擅長八極拳及六合大槍,世稱為「神槍李」。而其學生 劉公雲樵先生,在十歲時,便禮迎李書文先生往家中教拳,學習八極拳和劈掛掌達十年之久,終於獲得真傳。劉雲樵先生在來台之後,積極推廣八極拳藝,為方便傳授學生,並於民國七十六年成立八極拳委員會

以上是台灣部份
再來為大陸羅疃系

“羅疃” 一系八極拳源流
山東海豐城(場)(現在慶雲縣後莊科人),吳宗(鍾),字弘升(聲)。生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初三寅時。 家殷實喜拳術愛交友。爲技擊精進,乃四方求師。乾隆十二年,年16歲拜馬勝標爲師,經師十年,師身故。得太祖三十二勢、少林刀法。遍訪明師高友,是年32歲遊至梭羅山,山上有一明師號賴魁元。有意投入門下,無人引進。適值師祖母壽誕之辰,備壽禮數色,以賀壽爲名,始得收留,習藝八年(得六合大槍)。八年後辭師下山,到直隸天津鹹水沽戳桿設場。賴魁元師派弟子皮小禿送來飄搖刀法。
時與吳鍾同時的武林泰斗有康得力、李章、劉三閃,四人各有其妙,換譜爲表,傳同一家。時有:“康得力的棍,吳鍾的槍,短打擒拿數李章,劉三閃的八極六十四勢天下趟”。四人在一起設場四年,交流技藝。
吳鍾以 “神槍”名世,有:“南京到北京,大槍數吳鍾”之譽。後來吳鍾一直在直隸、山東設場、保鹽鏢爲生。後於清幹隆五十六年(1791年),孟村鎮丁孝武和吳榮煩友竭力盡請吳鍾爺到鎮授藝,傳藝16年。至嘉慶廿四年(1819年)吳鍾爺因家事而返回故裡。這期間將藝授於孟村鎮丁、吳二院,丁孝武和吳永。
孟村鎮南羅疃莊人李大忠(1810--1874),道光廿年卅歲時(1840年歲次庚子)投於孟村鎮,受藝於丁、吳二位尊師門下,引進師兄王世同。 (丁孝武請吳鍾爺女吳榮來察大忠,認爲孺子可教,並也收大忠爲徒,同吳永也收大忠爲徒。)丁孝武晚年病重,大忠侍侯床前,丁孝武深受感動,抱病將技藝悉數傳授給大忠,並將吳鍾師所傳槍拳手抄本傳大忠。(丁孝武去世後,大忠繼隨吳永、吳榮二師。)後來有“南京到北京,大槍數李大忠”之說。

李大忠、張克明--“開闢羅疃一系”
李大忠、張克明技藝高超,從1847年開始設場,開闢羅疃一系。他們繼承吳鍾爺闖天下的傳統,重新攜技遊天下,二人被譽爲“羅疃雙雄”。羅疃八極稱爲“羅疃硬架子”。從此,八極拳形成孟村、羅疃二大流派。“神槍”李大忠與“鐵臂燕子”李雲表(1812-1868)換藝。“神槍”李大忠受清朝末年大員文達公南皮張之萬聘請,擔任張府護衛和教師。“神槍”張克明攜徒弟“神槍”黃四海,也擔任漕運總督張之萬武官,參加清江戰役,衝鋒陷陣榮立戰功。此後,羅疃八極後學,在清朝末年至民國中期,活躍在皇宮大內、王公府第、北洋軍閥行營、中華武士會、中華民國的中央及地方國術館。

李貴章、杜馮元、黃四海、張景星等---
羅疃李、張二“神槍”之後,八極拳門又湧現出第四代“羅疃豪傑”即李貴章、杜馮元、黃四海、張景星(字拱辰)等“神槍”。李貴章、杜逢元等繼承父親恩師李大忠武術事業,李貴章在頂門大師兄杜馮元的幫助下19歲即執掌李家八式房。李貴章一生教授弟子34名,其中張慶橫、王錫慶等最爲著名。“羅疃八極”繼往開來,造就大批八極槍、拳名流巨子。
黃四海、張景星共同執教張家八式房,培養聞名全國技擊高手王中泉、李書文、張毓衡、韓會卿(字化臣)、馬鳳圖(字健翊)、馬英圖(字健雄)等。
羅 疃 八 極 第 六 代 傳 人

八極門第六代傳人“棍王”王中泉、“神槍”李書文、“馬狠子”馬英圖、
大師兄王中泉、二師弟李書文
李書文出師後,到北京投奔在鏢局的師兄王中泉,遂隨師兄王中泉遊北京。
“神槍”李書文33年後主要住在天津小站北閘口的過繼孫子李子發家,1934年六月仙逝於天津小站。他坐盤而逝,鼻中玉柱丹液(玉柱)流出尺許(一說為被下毒致死)。“神槍”李書文成名於天津小站,最後仙逝於天津小站,這一巧合可能是“神槍”李書文得道、合道之故也!
李書文一生授徒嚴謹,入室弟子僅近20名,有:王樹德、張德忠 、崔長友、霍殿閣、李萼堂(子)、孟憲忠(婿)、劉琪瑞、張子林、高熙臣、曾寶發、王樹江、張驤武、許家福、許家祿、魏鴻恩、魏鴻濱等;其徒侄趙樹德、董義清、韓潔泉、李學義、董會亭、張子亭、劉漢周、沉中山、姚春符、董義文等都追隨他闖天下;

“羅疃二魏”--魏鴻恩、魏鴻賓 魏鴻恩(1901-1976)、魏鴻賓(1909-1975)兄弟滄州東南鄉羅疃村人,其父將張毓衡、韓會清、李書文請至其家。魏氏兄弟自幼拜師張毓衡、韓會清、李書文練習八極拳。 20年代二人擔任許蘭州將軍的軍隊教習。1925年回天津後,魏鴻恩擔任李景林將軍軍隊教習。後和師弟李萼堂赴山東,在民國海軍任教習。30年代隨師韓會清在山東省主席韓複榘軍隊任教習。於 1929年就聘南京中央國術館任教習,跟隨師韓會清繼續學習,同時隨小師叔馬英圖習劈掛掌數年。57年再遷居秦皇島,與兄長會合,廣傳八極拳。魏氏兄弟弟子衆多,傳人著名者有:王墨林、李恩義、耿學森、朱慶昆、李興武、魏九成、魏九如等。 魏鴻賓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秦皇島市武協副主席,60年代率領弟子參加羅瑞青將軍大比武活動,獲嘉獎。魏之子九成、九如繼續擔任秦皇島武術協會副主席至今。2005年11月魏九如,孫吉良兩位大師接受香港TVD電視台採訪。
以上幾乎都是貼來的凡八極拳資料都是一般抄
小弟也在此貼上大陸部分跟台灣部份讓各位參考
裡面很有趣的是大陸方面都完全不提及 劉公 雲樵 先生
呵呵

【招式介紹】
八極拳的動作非常精簡、快捷、簡單而且直接。每動都有其目的和用法,絕對不帶花法。
但是手法熟悉以後,變化靈便、層出不窮。
強調發勁。八極拳對於勁道的使用特別強調。勁道訓練的方法多而且完備。一般由沉墬勁開始入手,
經過長勁、短勁、十字勁、合勁、纏絲勁諸般勁道訓練以後,還特別強調勁道和招法的配合。
李師祖書文在晚年時,常對先師劉公嘆息說他不知道自己第二拳是啥威力,因為他
用拳都是一拳置對方於死命,沒有機會用到第二拳。可見八極拳對於發勁的重視。
八極拳的訓練相當的科學。無論招式還是勁道分成幾個階段實施,這些訓練的過程層層相承、環環接扣,
不容許習練者偷懶躐等。
八極拳訓練都由下盤功夫入手,訓練極其艱苦。沒有堅強的下盤的基礎,則無法進入到其他階段的練習。
常見八極拳的愛好者吃不了苦,過不了下盤訓練這一關而退怯。
其訓練講究運氣,氣的蓄、發要透過哼、哈等等發聲來配合發勁。打人多傷人臟腑。
動作雖然不多而且簡單,都是技巧非常全面。無論上、中、下三盤,或者內、外門,以至長攻、短打,
都有全備的技巧,不偏重某種特殊的打法
八極拳的套路主要有金剛八式、金剛小架、金剛大架、八大招、小八極、大八極、六大開、大槍術、四郎寬、純陽劍等,
拳勢以剛猛為主,以「沉墜勁」、「十字勁」為發力之道,再以「纏絲勁」為輔。其優點是在近距離時有極強的打擊力。
「沉墜勁」是要求用者在運勁的時候可以十分穩定地沉勁;「十字勁」正如其名,有向四方八面發勁之意;
「纏絲勁」是「十字勁」的進階,要勁力像螺絲般旋轉穿出來發勁。
因為八極拳以「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兼用,這些位置均為人體較硬且較近本體的部位,
是以發力較為迅猛、貼身近打、以短制長

【晉級晉段介紹】
沒有所謂的進階

【比賽方式】
有練過八極的大概都知道
只有比較相關的六和大槍術有比賽
這個光只貼文的大概都不知道

【相關組織、社團、道館介紹】
中華民國八極拳協會創辦人 劉 公 雲樵先生
中華民國八極拳協會,前身為中華民國國術總會轄下之「八極拳委員會」,由 劉公雲樵先生主持下,
成立於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目的為推廣「八極拳」這門技藝。
然而時代變遷,為因應潮流所趨及組織層面與架構之擴增,遂於民國八十八年開始進行改組,
並於同年十一月七日正式昇格為「八極拳協會」,並選舉王進忠先生為第一屆理事長。
第二、三屆理事長林松賢先生努力下,本會至今已邁入第四屆,並於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行會員大會,
推選 王志財先生擔任本會之第四屆理事長。
為了推廣八極拳,本會於各地設有分會,並開辦各種訓練班,以期有興趣的人士,能有機會接觸這門技藝並提供
中、老年人健康的休閒活動,讓幼年、少年透過國術更能茁壯成長。
金立言教官也有教授可上網查詢

【其他補充說明】
至於八極動態影片方面有些YOUTUBE影片連結
有些劉公的影片可供大家參考
http://tw.youtube.com/watch?v=HE0zSNng2Zs
http://tw.youtube.com/watch?v=J8uqrY7aqSQ  八極連環
http://tw.youtube.com/watch?v=XGUKqCQrSz4&feature=related 八極斧刃腳

以上資料希望對有意學習八極者有所幫助
也感謝版大舉辦此加分活動...<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