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加分活動劍道資料庫發表區】
頁: [1]

cknckn2000 發表於 2008-6-29 02:05 PM

【加分活動劍道資料庫發表區】

再次聲明一定要依格式發表

  【歷史淵源】
  
  【招式介紹】

  【晉級晉段介紹】

  【比賽方式】

  【相關組織、社團、道館介紹】

  【其他補充說明】<div></div>

須佐夜雪 發表於 2008-7-5 09:23 AM

歷史淵源

、劍道的開端

日本自古就有刀劍使用,有許多武器之中,刀劍因有其兩種意義,而被特別重視,其一是刀劍本身為武器中的靈魂,不論作為防禦或攻擊,刀劍都是必要的用具。由於是戰鬥不可或缺的東西,其使用方法自古以來就有各種研究。隨著使用方法的變化,刀劍的製作也隨之改變,從刀劍的歷史來看是顯著的事實。刀劍另一種意義是如同祈禱、祭祀、神祐等的象徵性效用。研究古代神話和傳說就不難了解。作為三種神器(帝位的象徵,歷代日本皇帝繼承的三種寶物)之一,如有祈願或還願及奉獻刀劍於神前,以及將軍的任命也賜予寶劍等等來看都是這種意義的確證。

日本刀演變成近代的型態之前,古代日本大都使用中國式刀劍。西元第十世紀,日本歷史是貴族中心的政治。政治紛亂,於是地方土豪為了保護土地不得不聚眾習武,武士於焉誕生。武士遂致力於刀法、劍法的改進,由於中國式劍法改變為日本式劍法。安平時代中期至末期的前九年、後三年之役,以及保元平治之亂,增加實戰經驗之後,形成了日本

獨有的劍法。即今天日本劍道的基礎。

這些歷史也影響刀劍的製作,先前的平造形、直刀形中國式刀劍,由於有稜線或帶彎曲的日本式刀劍取代。到平安時代中期以後已成為純粹的日本刀。

古代刀劍的稱謂大和時代稱為<多知加伎>或<多知宇知>。奈良時代採用擊劍的字眼,但發音仍為<多知宇知>或稱做<平法>。在安平時代則稱為<太刀打>。

二、劍道的發展

將劍道的歷史粗略加以區分,可分做:自刀劍開始帶有意義的時期至明治初期;自廢刀令實施的明治時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後迄至大戰後的現在三期。

由於武士的出現自中世<間倉時代>以後,在武士階級支配之下形成了新的社會。迄至近世,武士是社會活動的主角。自源賴朝以勤儉尚武為指導精神施政以後,其政策成功造成刀法盛行,而其教習法也逐漸統一起來。由於相繼發生戰亂,大家都認識刀劍操作和訓練的重要性,於是實際反覆其練習。

室町中期以後,也是戰亂的時代,不單是武士,一般老百姓也都競相習武,有的是要自衛,有的要做仕途高升的墊腳石,於是劍道風氣越來越盛。所謂劍道師範者也產生,劍法也被整頓統一起來。自此出現明確的流派名稱,甚至也有分派產生,當時的劍道諸流派之中,作為始祖而具有代表性的有神道(當)流、影流、中條流等。

當時了劍道練習方法,因為還沒有防具和竹劍,以無任何保護物的面和手用木刀練習自無法自由地打擊。各流只做形的反覆練習,進擊至靠近對方面前即停止,不再繼續打下去。由於經驗的累積,能擊至愈近皮膚其技術就愈優秀。室町時代以(兵法)稱呼劍道。

早就有(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等書流入日本,而古代有(平法學)這個詞,可能這些是造成稱呼(兵法)的原因。但兵法這個詞,包括行政法和作戰方法,不是單指一比一的劍術而已。宮本武藏(1584-1645)把包括行政的叫做(大兵法)光指劍術的叫做(小兵法)以示區別,這樣可能比較容易明瞭。

自江戶時代前期至中期,整頓封建制度之後,確立了階級制度。此時,劍道成為武士們必備的技藝,成為武士階級的代表物而遂其特殊的發展。隨之,也促進了其教習方法的形式變成相當整齊。此時其的劍道,同時也深深的受了儒家和禪宗的影響,增加武士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和生活態度等道德上的要素,劍道即變成為技術的磨練和訓練武士的手段。這樣可以說,把文武兩道論所支持的劍道精神視為人格完成的方法了。

江戶時代中期(1710-1770)年,由直心影流的長沼四郎左衛們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的考察,出現頭盔、手套、護心等劍道防具和竹劍。於是取代了使用木刀形式的練習方法。出現了著防具用竹劍做實際擊刺的練習方法,此一方法不久即風行全日本。與當今劍道練習法已經很接近。那時正正是各流派分庭亢禮的高潮期,據說共達200餘流派。在江戶

時代末期與國外接觸的機會增多,政治制度、階級制度激變國事又動亂起來。於是脫離實戰而逐漸競技化的劍道再度成為有實戰意義的武術。原來只為武士獨佔的劍道,現在商人和農人也競相加入練習行列,學劍的風氣空前盛行。德川幕府也為維持治安而設置講武所(武術養成所)從事武士的再訓練,此時對外流派的比賽也放寬,雲遊的修練者增多,各流派的接觸逐漸頻繁。把竹劍長度定為與現在相同的三尺八寸。這是在安政三年為了戒除好勝的風氣由講武所定的。在各劍道場受訓練的劍士,有的投靠幕府軍和官軍,有的只因意見不和到處劍鬥。在這混亂的時代中,有政治上大有成就的劍士,也有南征北戰大展其劍術的劍士,也有一刀不拔的劍士。在近代史上有相當正確的記錄可稽。於修氣練道上可予我們以精神上的暗示。

三、明治時代以後的劍道

進入明治時代,隨著歐美文化之傳入而從揚風氣鼎盛,日本傳統文化逐漸式微,劍道風氣也逐漸衰落。武士階級廢止後劍士即不復存在。尤其在明治九年廢刀令實施以後,劍道的重要性幾乎全失。為要副興衰頹的劍道,救濟劍士的生活,神原健吉作擊劍公演。其他也有許多人效法他,但都無法長久繼續。雖然是短暫的作為,能使劍道融合於大眾生活

中,對於挽救劍道的衰頹不無功勞。但後事有人指責這是把劍道當作娛樂,造成誇大比賽的風氣,降低劍士的品格,精神上、技術上都與劍道本質脫離。

站在現在的觀點來看,他們的動機可能是因劍法的本質為被一大眾所理解,把比賽分段落,藉此使觀眾容易體會劍道,而期能將劍法傳給後世。

明治十年發生的西南戰爭促進劍道的復興。因在戰場上,示現流訓練出來的薩摩軍把官軍殺得大敗。明治12年的警視局(後來敢稱為警視聽)正式採用劍道,地方警察也跟進,於是劍道風氣逐漸復興。警視聽聚集全國一流劍道專家於一堂,綜合各流派的優點,給予現代劍道的發展很大的影響。現在的劍道可分作警察、學校、一班社會三大集團。自明治初期至現在,警察劍道所期對技術上的法展期功績不泯沒。

明治28年武道綜合\統轄團體成立大日本武德會,藉此與全國各地各流派聯絡,全國劍道呈現統一之象。而且創設範士、教士的制度而致力於指導者的養成,於是日本劍道步入急遽發展的大道。

與警察、一般人士的劍道發展同一時期,學校也採用劍道。這對劍道之普及即形成一股莫大的力量。劍道人口的增加,若把學校劍道除外,是無法想像的。自明治12年至明治15年只有幾個學校採用劍道教學,以後逐漸有許多學校仿效。經過幾次議會審議結果,於明治44年,決定用為中學校、師範學校的正課。從前只為武士中心的劍,或是部份貴族人

士的劍道今天超越身分與地域,透過學校的傳授廣為普及,而產生劍道教育或學校劍道的範疇出來。

大正元年日本200餘劍道流派整理統一,制定大日本帝國劍道型(亦即今之日本劍道型),於是分成許多各種不同流派的日本劍道歸而為一,所謂"他流比試"逐漸稱做普通的劍道比賽。

自大正至昭和前期的劍有兩大特徵。學校間成立學生劍道聯盟,時常舉辦全國性劍道大會,區域地方大會以及學校對抗比賽。比賽人術增加為其特徵之一。

再一個特徵是向軍國主義低頭而變成戰技之一。迨至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此一傾向急遽擴大。斯時是任何活動都向國民士氣的高揚和戰鬥力的增強看齊的時代。歷史上只為個人休養修練的劍道,變成國家的劍道,亦即教育劍變成戰鬥劍道。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聯軍司令部以(武道被超國家思想和軍國主義所鼓舞利用,被視為軍事訓練之一環)為理由,命令劍道、柔道、弓道以及薙刀等各種武道全部自學校體育的教材中完全刪除,時一般人士的武道活動也全面禁止。

翌年1946,從事武道研究和普及發展達48年之久的大日本武德會解散,其財產被沒收,劍道似乎完全消失。

四:劍道的復活

1950年全日本竹劍必賽聯盟成立。戰後中斷的劍道在純粹體育活動的竹劍比賽的名義下再度復活。1952年中學、高中、大學也都採用竹劍比賽為學校體育的比賽教才,學校劍道始見曙光。稍後,日本劍道聯盟創立,作為體育活動的劍道再度起步,迨至1953年劍道被採用為學校體育教才,更加促進其發展趨勢。翌年解散竹劍比賽聯盟,統一為全國日本

劍道聯盟加入日本體育協會。自1955年起也以正式項目參加國民體育大會。?

在戰敗後的禁止至復興的過程中,當然有許多熱心知識不懈的努力始能有今天的盛況。現在修練劍道的人應該感謝他們所作努力之外,自己也要努力,透過劍道來鍛鍊身體,把劍道發展為優秀體育的一環。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該使劍道淪為被禁止的劍道。應該將使其成為能與"人生的目標"相關連的,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劍道,將其流傳下去。

五、劍道之普及與國際化

現在的劍道無論在學校、警察或一般社會都比戰前興盛。尤其青少年的愛好者急遽增加。中小學生全國劍道大會也已舉辦。另外在戰前幾乎無法見到的女子劍道也很盛行。可惜儘管女子劍道人口增加,迄今女性指導者尚未出現。

日本劍道的隆盛也影響到國外,每年日本有許多指導者出國擔任指導和普及的工作。國外也有許多人來參加講習,有的人長期留在練習場。1970年成立國際劍道聯盟(IKF),每年舉辦國際比賽,努力於國際性的普及和發展。劍道已普及到世界各國的現在,對各種不同的人種、歷史、風土的民族應該如何教導,如何普及,成為新的課題。

1979年4月起變更劍道比賽規則、裁判規則,這是劍道復興20餘年之後的重要改革。我們已經積了不少經驗,除了應注意其實行之外,也要更加努力,把劍道發展成堂皇的劍道。

本文章取自於 『劍道教室』 一書 原著:湯野正憲 岡村忠典...<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世新 發表於 2008-8-16 11:09 PM

【歷史淵源】

將劍道的歷史粗略加以區分,可分做:自刀劍開始帶有意義的時期至明治初期;自廢刀令實施的明治時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後迄至大戰後的現在三期。



由於武士的出現自中世<間倉時代>以後,在武士階級支配之下形成了新的社會。迄至近世,武士是社會活動的主角。自源賴朝以勤儉尚武為指導精神施政以後,其政策成功造成刀法盛行,而其教習法也逐漸統一起來。由於相繼發生戰亂,大家都認識刀劍操作和訓練的重要性,於是實際反覆其練習。



室町中期以後,也是戰亂的時代,不單是武士,一般老百姓也都競相習武,有的是要自衛,有的要做仕途高升的墊腳石,於是劍道風氣越來越盛。所謂劍道師範者也產生,劍法也被整頓統一起來。自此出現明確的流派名稱,甚至也有分派產生,當時的劍道諸流派之中,作為始祖而具有代表性的有神道(當)流、影流、中條流等。



當時了劍道練習方法,因為還沒有防具和竹劍,以無任何保護物的面和手用木刀練習自無法自由地打擊。各流只做形的反覆練習,進擊至靠近對方面前即停止,不再繼續打下去。由於經驗的累積,能擊至愈近皮膚其技術就愈優秀。室町時代以(兵法)稱呼劍道。



早就有(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等書流入日本,而古代有(平法學)這個詞,可能這些是造成稱呼(兵法)的原因。但兵法這個詞,包括行政法和作戰方法,不是單指一比一的劍術而已。宮本武藏(1584-1645)把包括行政的叫做(大兵法)光指劍術的叫做(小兵法)以示區別,這樣可能比較容易明瞭。



自江戶時代前期至中期,整頓封建制度之後,確立了階級制度。此時,劍道成為武士們必備的技藝,成為武士階級的代表物而遂其特殊的發展。隨之,也促進了其教習方法的形式變成相當整齊。此時其的劍道,同時也深深的受了儒家和禪宗的影響,增加武士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和生活態度等道德上的要素,劍道即變成為技術的磨練和訓練武士的手段。這樣可以說,把文武兩道論所支持的劍道精神視為人格完成的方法了。



江戶時代中期(1710-1770)年,由直心影流的長沼四郎左衛們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的考察,出現頭盔、手套、護心等劍道防具和竹劍。於是取代了使用木刀形式的練習方法。出現了著防具用竹劍做實際擊刺的練習方法,此一方法不久即風行全日本。與當今劍道練習法已經很接近。那時正正是各流派分庭亢禮的高潮期,據說共達200餘流派。在江戶

時代末期與國外接觸的機會增多,政治制度、階級制度激變國事又動亂起來。於是脫離實戰而逐漸競技化的劍道再度成為有實戰意義的武術。原來只為武士獨佔的劍道,現在商人和農人也競相加入練習行列,學劍的風氣空前盛行。德川幕府也為維持治安而設置講武所(武術養成所)從事武士的再訓練,此時對外流派的比賽也放寬,雲遊的修練者增多,各流派的接觸逐漸頻繁。把竹劍長度定為與現在相同的三尺八寸。這是在安政三年為了戒除好勝的風氣由講武所定的。在各劍道場受訓練的劍士,有的投靠幕府軍和官軍,有的只因意見不和到處劍鬥。在這混亂的時代中,有政治上大有成就的劍士,也有南征北戰大展其劍術的劍士,也有一刀不拔的劍士。在近代史上有相當正確的記錄可稽。於修氣練道上可予我們以精神上的暗示。

BY: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22702742
  
  【招式介紹】

  【晉級晉段介紹】
劍道有級和段,原則上都是五級(由各會館自行決定到幾級)九段,在初段之前一般通稱段外,除了段位另外還有一種稱號的鑑定,稱號有鍊士、教士、範士三種,而稱號要在升段位後一年才能再申請鑑定。


基本上,劍道有明確的規定 14 歲才能升初段有年限限制, 初段升二段要 2 年,二段升三段要 3 年, 升段考試除了對戰還有劍道型也就是套招,而高段者升段通常會去日本升,但是要加心得筆試,台灣最高段到八段,據說日本有九段。也就是說,若於 20 歲報考初段,且以每次昇段考試皆一次通過,直到達到九段時,至少需花上 44 年,也就是至少您已經 64 歲了。

初段 : 發(喚)聲法、中段持姿、劍柄握持法、雙腳操運情形、劍衣裙、護套穿戴、依基本動作擊刺、禮儀、姿勢,態度。

二段:除初段要求外,另需具備(先)攻擊刺、反應擊刺、魄力,氣勢、擊刺的機會、較有效的(距離)。

三段:除初段及二段之要求外,另需要主動(先)或被動(後)的擊刺機會,有 SE-ME(逼入及逼力的擊刺)、姿勢、態度、合理有效的擊刺、距離的運用情況、氣魄、餘心(殘心)。

四段:綜合前點更要擁有個人風格、氣勢、品格、姿勢、態度、合理有效的擊刺、劍尖有效的逼攻、具有指導者的形態、攻擊及應用的變化及對應、餘心(殘心).

五段(參考):掌握之前所學技術,操控合理有效的擊刺,氣勢、品格、是否具有指導者的形態及資格(技術熟練及應用能力與是否具備指導者之風格)、姿勢,態度、心(殘心)、有生動的劍尖(劍先)。

六段(參考):熟練初段至五段所須,完全掌握基本之技術與餘心(殘心 )、氣勢,態度、氣魄(力)、品格,, 風範、擊刺的機會、有生動的劍尖(劍先)。

BY: http://fska.org.tw/F.writings_01-12.htm



  【比賽方式】

【第一部份:Shiai (比賽)  第一章:一般規則 】



■比賽場地(Shiai-jo)要求



1.比賽場地應為木板地。

2.比賽場地應為介於9-11m (包括地線的闊度) 的正方形或長方形。

3.一個交叉劃在場中央,兩條 Kaishi-sen (開始線) 劃在交叉的兩面,與交叉距離相等。

4.比賽場邊以外應有1.5m闊的空間。

5.地線應是5-10cm 闊和白色的。

■竹劍(Shinai)要求卅比賽的竹劍只可是由竹或經日本劍道大聯盟批准的纖維造成。 其次要注意的是:



1.劍內不可藏有Sakigawa(固定劍尖的)和 Chigiri(連接4片竹子的鐵片)以外的東西。

2.竹劍的規格依照大會規定。

3.Tsuba 要是圓形的,其直徑不可超過9cm 。

■劍道裝備(Kendo-gu) 要求



劍道裝備應包括 面(Men),甲手(Kote),胴(Do) 及 垂(Tare)。

■劍道服裝要求



1.劍道服裝應包括Kendo-go及Hakama(劍道服)。

2.姓名標籤應放在垂(tare)的外面。

3.比賽者應有銅繩的交叉點上戴上一條紅色或白色,長70cm闊5cm的布(mejirushi)。



--------------------------------------------------------------------------------



【第二章:比賽規則 比賽(Shiai)時間】



一場常規的比賽應是3或5分鐘,加時3分鐘。主裁判(Sushin)宣告有效得分(Yuko-datotsu)及暫停比賽的時候將暫停計時。

■如何裁定勝負



1. 比賽多是3分比賽(Sanbon-shobu),但有時由於時間關係,也可能是1分比賽(lppon-shobu)。

2. 在3分比賽中,誰人能先得2分為之勝出;另外,若一方先得一分,其後對手並未能得分,得一分者將勝出。

3. 如在法定時間內雙方未能分出勝負,在加時賽中,誰先得分便是勝出。如果沒有加時,勝負將由裁判決定(Hantei);抽籤(Chusen);或是宣布平手(Hikiwake)

■團體比賽



1. 那一隊的勝出者較多則為勝方,如勝出者數目相同,得分多的一方將勝出。如得分也相同,雙方將各派出一名代表來決勝負。

2. 如比賽是依Kachinuki方法,雙方對打的時候,勝出的一位可繼續打下一場,對另一位對手,直至其中一隊可先把對方所有對手擊敗,將為勝方。

■開始,終止及暫停比賽



1.主裁判應宣佈開始,暫停,繼續及停止比賽。

2.任何裁判均可宣告暫停比賽,之後由主裁判宣告繼續。

3.如在比賽者因意外等原因不能繼續比賽,比賽者可舉手示意裁判,講出原因,並要求暫停。

■暫停 (Yame )



當裁判叫暫停時,比賽者應返回起點線,等待裁判指示。

■Gogi



這是裁判暫停比賽用來商議如何判決的時候,比賽需返回場中央的兩端坐低(sonkyo)。

■分開 (Wakare)



這是裁判在比賽者交劍(或纏鬥)過久時,叫他們分開用的。比賽者應立即分開,返回中間,作中段架式。

■有效打突 (Yuko-datotsu)



在有氣合(kiai)的情況下,準確地用竹劍打擊有效的部位(Datotsu-bu)擊中而得分之部份,擊中後有殘心(zanshin)為之有效打突(Yuko-datotsu)。

竹劍用來打擊的部位應是物打(monouchi)的刀鋒,物打大約是由劍尖(kensen)至中結(nakyuki)那部份,謂之有效打擊部位。

有效打擊點有面(men),小手(kote),銅(do)及刺擊(tsuki)。

如攻擊時,對手保持中段狀態,那攻擊並不算有效。

對手在中段狀態時,打到對方的左手並不算有效打突。

當比賽者打出有效打突時,裁判會叫 'men/kote/do/tsuki ali'.這時比賽者應返回場中央作中段架式,待主審宣佈得分及繼續比賽。



--------------------------------------------------------------------------------



【第三章: 禁止行為 】



1.比賽者不可服食違禁藥物。

2.參賽者不得侮辱裁判或對手。

3.使用定明以外之用具。  如比賽者違反了1,2或3,對手將立即勝出,比賽者的得分將等於零。

4.比賽時走出場外。

5.比賽時掉了竹劍。

6.在沒充分理由的情況下暫停比賽。

7.蓄意打對手的腳。

8.蓄意/不公平地把對手趕出場外。

9.把手放在或捉住對方的手臂

10.用手捉著對方或自己的劍鋒。

11.用手臂夾著對方的劍。

12.蓄意打對方的膊頭位置。

13.蹲低後裝摸作樣。

14.蓄意浪費比賽時間。

15.作出不公平之攻擊。  

16.違反其他在不同比賽時特別定明的規則。

如比賽者違反了4-15項,一般來說會被記點。

以上參考日本大聯盟由一九九七年三月廿六日所實行的版本

BY: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2901053

  【相關組織、社團、道館介紹】

配合世界盃劍道錦標賽的舉辦,中華民國劍道總會今天在台中市青少年潛能劍道推廣協會劍道館,舉辦國手選拔賽,四十八名晉級決賽的劍道高手,從上午起捉對廝殺,選手們在輕脆的竹劍打擊聲及強有力的吼聲中,展現最純熟的技術,爭取最好的成績。



主辦單位潛能劍道推廣協會指出,經過三個循環的激烈競賽,男女各十名國手名傍晚出爐,男國手的入選名單包括鄧傑、鄭崇宏、洪基庭、劉有元、朱建維、陳承霖、何明華、張中楊、陳懷國與簡至毅。



十名入選女國手包括李馥君、陳翠娟、邱嬿葶、陳立親、江玫潔、葉如敏、韓文如、卓淑珍、林怡秀與楊攸雅。



第十三屆世界盃劍道錦標賽輪由台灣主辦,預定十二月間在台北登場。

BY:台灣劍道網

  【其他補充說明】

劍道的劍訣

一.外表動作上的進攻好機會

1. 招式起端剎那,如受攻擊即無法防禦。

2. 動作或招式終了而想轉換另一個動作的瞬間是難以隨意做出其他變化 的動作。

3.『呆滯』是身心疲憊而力脫,精神及身體均暫時懈怠休息的瞬間靜態。

二.劍尖擺動之因應法

1.對方刀尖下擺之瞬間應攻面

2.對方刀尖下擺之幅度過大應刺喉

3.對方刀尖上擺之瞬間應攻手

4. 對方刀尖上擺之幅度過大應攻胴

5. 對方刀尖向左右擺動,起動瞬間應該攻面

6.對方刀尖起動瞬間,均為進攻良機

 
BY:http://www.dyu.edu.tw/~clubg4/paper/kendo/knack/knack.htm...<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一爹爹 發表於 2008-8-18 08:30 PM

起源

「劍道」一詞最早源於中國先秦時期古籍《吳越春秋》。
中國一脈相承的雙手刀法經過日本官方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官方往來,
以及朝鮮半島和大陸沿海周邊地區和日本群島的民間交流,
於漢唐時期流傳到了日本。
傳至日本的刀法經過日本長年的戰爭歲月不斷演變,
在日趨穩定的日本江戶時期,模仿日本盔甲的樣式,
製作了劍道護具與竹劍的基本形制,確立了日後體育劍道的雛形。





歷史


源於中國的劍術,在隋、唐時期傳入日本,
經日本人的研習修改,形成獨特的刀法技術,
古時用來保家衛國、防禦外敵和維護社會秩序,
現今才漸漸成為一項武術運動,改用竹刀、穿著護具對打。

在公元前 473年,中國的吳被越所滅,
吳的難民由山東半島及東夷諸島國渡海逃亡到日本,
同時並攜帶了青銅製的「戈」與「劍」等。
再經二百多年後,中國進入生產鐵器的秦漢時代,
這些鐵器也隨同大陸與朝鮮渡海過來的移民們,一塊抵達日本。

二世紀後半葉,耶馬台國女王,遣使貢魏四次,
獲魏明帝贈絹、銅鏡和大量的武器如「鐵矛」、「鐵劍」。

最初創定劍法三個段位者「天地人」也就是「上中下」段的人,
據傳為二世紀初,日本景行天皇之子「日本武尊」。
此說乃是記載於距此六百年後 ( 712年 ) 完成的日本最初之書《古書記》和《日本書記》上的,
但書上的內容大多屬於類似神話的傳說,內容就令人懷疑了。

到第四紀中葉,在常陸國鹿島的國摩真人,創出「神妙劍」的劍法,
此即為有名的「鹿島之太刀」,後世流派多源出於它。

第八世紀末,桓武天皇的皇宮大夫和氣清磨,建立武德殿,
武人於此練武,始自桓武天皇於至歷代「平安朝」的天皇,
每年的五月五日,在此舉行天覽比賽。

到了平安中葉的十一世紀初,由過去在戰場上實戰的經驗,
發現在馬上作戰時,使用砍斬的機會比刺擊為多並較有利,
也為了較利於拔刀,遂將原來單手使用,以刺擊為主,
削僅為副的雙刃三尺直劍,改變形體為雙手使用,
以砍斬為主,刺擊為副的單刃彎刀,也即成為今日「日本刀」的雛形。

鎮西八郎源為朝,劍技凌駕號稱「西陲第一」之乃師,
復創「陰陽」也即「左右」兩個段位,
加上原有的「上中下」其五個段位的構型,成為後世的規範。

源義經 ( 幼名牛若丸 ),「平治之亂」其父源義朝被平清盛所殺,其母被擄並納為妾。
故義經得免死,軟禁於山城國鞍馬寺,讀書習武。
一日,於後山山谷中,遇上自稱為「天狗」的異人傳授劍技。
義經將其融入日本刀獨特的使用法,成為源家一統的劍法。
此劍法遂經由其門下,麼一法眼的門下八達人,
成為有名的「京八流」或稱「鞍馬八流」,其支流等一直流傳至今。

鐮倉朝以後,攻防的劍技與武具,亦益形進步與發達,
為了防禦戰場上強而有力的矢箭,遂必須穿著厚厚的甲冑。
而一旦到了白刃戰時,為了對付此類甲冑,遂將三尺以上,
甚至於達到四至五尺長的太刀,把劍尖垂斜於右或左後,
揚劍從斜上方往斜下方砍下,或從斜下方往斜下方揮斬,
所以才產生了「構」的構型。

室町幕府末期進入了戰國時代,於 1544 年火繩槍輸入日本之後,
厚重的甲冑已失去其防護的能力,遂改著用利於進退的輕巧護甲,
刀劍的尺寸也改短。
由常佩刀 ( 刀刃向下,水平式掛吊於腰帶上 ) 改成為刀刃向上,
斜插於腰帶上,劍技也以攻擊頸、喉、腰、腋下、股間與手腳關節等等,
護甲所保護不到的地方為主。
此時代學習劍法,以真劍、刃引 ( 鍛劍時沒有嵌入刃鋒的刀 )、木刀等作「型」的練習。

一代劍聖上泉伊勢守信綱,發明以三尺餘長的竹子,
從留下刀柄的部分,往刀尖方向逐段割成四片、八片、十六片或卅二片,
再以厚木棉布作成袋子把它套起來,做成素面素小手,
可直接互相擊打練習的「袋竹刀」,
但一直到後世它除了其傳下的新陰流,新當流,
和部分一刀流所接納沿用之外,它的流傳並不普遍。

戰國過去,經桃山時代進入到江戶時代,天下劍豪輩出,
武道之興盛達最高潮。
1764 年前後,中西忠藏仿擬頭盔,護胸,籠手而發明了面,
胴,小手等護套,並將竹子割成四片,
加上先革,中結,約絲,柄革,鍔而做成竹刀,
然後限定打擊有護套保護下的任何地方。

當時劍術的練習與比賽,這就是現在我們所學習的「劍道」最初之雛型。

但各流各派,仍保有其各自獨創之「型」的劍法,故以真刀實戰,
仍需輔以型的練習,到德川幕末為止,天下的劍法流派,達二百餘流之多。


明治維新後,廢藩治縣,失去主家的武士們,紛紛淪為浪人。

1876 年發佈除軍人警官之外,一般人的帶刀禁止令,
使原來的武士們,為了生活,不得不轉事農工商之工作,
但卻又因不擅其事,以致多陷入衣食無著,生活窮困的地步。

明治十年西南戰爭爆發,警視局招募全國劍士,
組織「拔刀隊」討伐西鄉隆盛,十二年 JCH 正式興習劍術,
同年五月,集各地劍士舉行擊劍會,首創製定「勝負三次」的辦法,
並由直心影流,鞍馬流,寶山流,立身流,一刀流,傳流,自源流,無念流,柳生流,鏡新明智流等十流中,
各采一式,制定成「警視廳流」之劍道型,此型後來也為全國的學校所採用。



廿八年於京都平安神宮內,舉行武德祭,重建武德殿,
成立「大日本武德會」,卅六年制定范士、教士之稱號,後再加煉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日本,被日本國土佔領軍總司令部,
認定劍道為殘酷恐怖的武技,遂與射擊、銃劍術等,全面的禁止練習,
一般人所擁有的護套,全部沒收並予焚燬等。

後來由森順造氏等出面陳情並反駁謂:
「劍道並非如貴部所思,專為學習殺刃為本旨之技,



其所含更高次元的精神意義為:
承習古傳諸流攻防體技之間,不僅形而下之體格、體力、健康、長壽等之增進,
更能具備形而上之觀察、理解、判定、斷行、思考、克己、撙節、禮讓、信義、仁愛等精神上的教育,
故貴部如此禁絕,是否悖民主主義之自由精神,
何況,際此原子武器的時代,而卻對此劍道有所畏懼而予禁絕,
豈不是一件非常可笑的怪事,與淺慮謬誤之指施?」,
如上反駁提出後,劍道禁止的命令果獲停發。

昭和廿四年舉辦戰後首次全國劍道競技選手權大會,向總部提出申請,
卻未獲正式批准,但也並不加以禁止,
故就在這樣形同「默許」的狀態下舉行。...<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
頁: [1]